与稻草相依相伴的时光
稻子成熟的季节,天气确乎已经转凉。此刻,高远的天空湛蓝如洗,除却一轮孤寂的艳阳,再也寻不见一丝儿云朵。田野平坦宽阔,黄澄澄的稻谷格外耀人眼目,饱满的谷穗低垂着,随风摇摆。这样的图景在我的童年时期不断地呈现,年年岁岁大都如此。丰收的季节一到,乡村里家家户户便开始忙碌起来了。
首先急需完成的农活是割稻子,成年人头戴斗笠,手持镰刀,低首弯腰,一把一把地抓住带穗的稻秆,刀落秆断,整饬而不参差。将割好的稻穗码齐后,隔几步摆成一堆,垄亩上便只剩下稻子的根部,一撮撮排列有序,让人想象得出先前插秧时布局之用心。第二个环节是打谷,最原始的方式是扛来一只大木桶(土话称甩桶),抓起一捆捆稻谷就着桶沿甩打,谷粒纷纷落入桶里,桶的另一半边缘围起一米高的麻布,用于防止谷粒弹跳到桶外。还有另一种高效实用的打谷机,打谷者一方面用脚踩着踏板,带动布满铁齿的筒状打谷器飞速运转,另一方面抱着整捆的稻谷,将带穗的那一头轻轻触靠在打谷器上脱粒,谷粒与稻秆很果断很坚决地分离了,显得干净利落,稻秆上再也不带一粒谷子。操作时,打谷者手脚并用,蹈之舞之,就像在表演节目,自有一种朴素的美感。那时候我年纪尚小,学校放了几天农忙假,于是我与同学相伴提着小篮子去田间拾掇收割时遗下的稻穗,或者拿一把由一小节竹子细劈而成的竹刷去扫收散落在垄亩与垄沟里的谷粒。由于承继了农人“粒粒皆辛苦”的传统观念,我们在拾稻穗和扫谷粒时就显得尽心尽力了。等到打完谷,专门有人把散放在田间的稻草扎成一个个禾捆,禾捆原本又湿又重,先放置于野外,一经风吹日晒,便逐渐干燥起来了。这时,一些禾捆自然被堆放在一起。于是,玩心甚重的孩子们以隔一段距离的两个草堆为“碉堡”,以单个禾捆为掩体,开始玩起了“打仗”游戏。“敌我”双方互掷土块泥巴,在“枪林弹雨”中,大家纷纷躲在禾捆后面,以免“中弹牺牲”,同时双方都不失时机地抓起禾捆迈开脚步,禾捆便不停地向前移动,直攻“敌方碉堡”,这是从电影《小兵张嘎》里学到的手段。几局下来,各有胜负。尽管大家浑身沾满脏兮兮的泥巴,却乐此不疲地疯玩着,直到暮色四合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战场”。
我与稻草相依相伴的日子就这样延续下来了。
由于刚打下的稻谷湿漉漉的无法贮存,尚需倒在大埕上摊晒。农村多鸟雀,它们白天不时窥伺稻谷,企图一饱口福。为了减少粮食损失,我们敲打瓢盆声东击西,抑或挥舞晒耙追亡逐北,然而“敌进我攻,我退敌袭”,方法用尽,却总是防不胜防。我们干脆就地取材,扎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稻草人,它们威风凛凛地站立着,手举破布条,像迎风飘扬的旗帜,还真吓退了一批批妄图侵扰的鸟雀。
最难忘的是观看大人们堆草垛,草垛一般坐落在牛栏旁边,因为稻草是耕牛的主食,作为日常农活的主要劳力,耕牛是不可或缺的。草垛下面由四根直立的石柱支撑,上面用木杆拼成一个平台,远远望去,感觉如同放着一把方凳。平台中间还插着一根粗壮的长木杆,用于固定稻草。堆草垛时,地上先放置若干堆禾捆,一个强壮的村民先登上平台,另一个村民站在草堆旁,手持长竹竿,插着一个个禾捆,高高举起,传递给平台上的村民,如此一递一接,禾捆便环绕平台中间的木杆,由内到外,从低到高,井然有序地堆满平台。草垛外松内紧,结体谨严绵密。常年历经风吹雨淋,日晒霜打,稻草还是枯而不腐,旧而不散。这些巍然耸立的草垛久久地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至今依然让我感到亲切而可爱。它是一种乡村的符号,浸渍在我成长的思绪里;又是一种如诗般的意象,滋润了我心头美丽的联想。
刚上学那阵子,我加入校园宣传队,成了舞台上的积极分子。农忙假一结束,老师便组织我们排练节目,准备参加汇报演出。其中有个节目,叫《晒谷赶雀》,取材于割稻时节的农忙生活。为了增强乡土气息,老师把禾捆与稻草人当作道具搬上舞台。毕竟有过亲身经历,大家演起节目来驾轻就熟,火候把握十分到位,人和雀(由同学扮演)相互逗趣,一举一动都诙谐幽默,生动地再现了昔日那一幕晒谷的情景,台下笑声掌声接连不断,演出极其成功。现在想来,不禁有所感悟:其实这次演出还应归功于那些禾捆与稻草人,倘若没有它们的陪衬,就无法很好地展示真实性来,所谓“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的说法颇有道理。
童年的冬天是在霜冻中熬过的,在那寒冷的季节,物质匮乏,缺衣少食,长夜漫漫,只能无奈地蜷缩在单薄的被窝里簌簌发抖。家人最终想出办法:在席子下面铺层厚厚的干稻草,那稻草暖乎乎的,它透过席子,将温度传导到我的身上,那是一种贴背贴心的亲密接触啊!我的手脚总算舒展开来了,我分明闻到了一股淡淡的稻草香味,它萦绕在我的身旁,渗透到我的梦里,我渐渐地变得安逸坦然了。
在那艰难困苦的岁月里,我的日子过得单纯而自然。面朝泥土背朝天的劳作是昔时农村生活的全部内容,稻谷作为赖以生存的资源永远都无法被消除。在我的眼里,那一根根稻草都如黄金般可贵,它是我童年时光里最值得回味的宝物。当年的一片片田野如今早已改变成高楼大厦或通衢大道,然而那迎风吹拂的金黄稻浪,湛蓝如洗的洁净长空,依然还是令人记忆犹新,令人为之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