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石晶宫
石晶宫位于平和县霞寨镇黄庄村的大协关峡谷中,从霞寨镇驱车一路上坡,拐过几个急弯,远远就看见了“大协关”隧道口,顺着隧道口左边的山路继续登攀,山路崎岖,峰回路转,抵达一个山坳口,石晶宫的迎客山门牌匾就映入眼帘。
这条路先前已经走过多次了,原先隧道还没通时,过往霞寨前去崎岭九峰西半县等地的车辆都得乖乖地爬着这陡峭的大协关,车经常是晃晃悠悠地爬上了峰顶,再晃晃悠悠地下山。隧道一通,这条路也就慢慢鲜有人问津,昔日路边的公路养路站已经废弃不再用了,生锈的铁门虚掩着,站内堆积了好多肥料,想必已经成为当地农民的农作基地了。记忆中,每当乘坐犹如甲虫的汽车途经此处时,总会在山谷中看见一个巨大的“佛”字刻在一面大山上,煞是醒目。在“佛”字对面,就是石晶宫了。
石晶宫坐落在山坳里,坐北朝南,三面皆是山,一面是峡谷。背靠陡峭的悬崖,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抬梁式建筑风格。檐上双龙戏珠,两边各有一条龙如腾云驾雾,遥相呼应。主殿大门上方悬挂牌匾“石晶宫”,红底黄字,左右联曰“石上仰青天平似蓬莱成竹园”“晶泉施甘露别开胜景惠我门”,标注是二00一年重修,感觉不如第二重大门悬挂的联来得古朴:“石壁横行旁门拱斗宿”“晶水点滴妙手化仙丹”,横幅则是木板刻字,有些苍劲老到,细细一看年份,还是乾隆年间的呢。据平和县志所载,“石晶宫”始建于唐朝宣宗年间,清朝乾隆年间,大学士卢文字与武榜眼黄国梁等带头捐资扩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石晶宫主殿主祀观音菩萨,左右各有一护室,兼祀伽蓝王、土地神明等,宫里香火缭绕,梵音悦耳。宫外后山崖壁上翠竹婆娑,郁郁葱葱;宫前三角梅姹紫嫣红,争芳斗艳。山间的天气,说变就变,刚才还是一片晴空,陡然间气温就骤降,沙沙沙就下起了蒙蒙细雨来。
石晶宫右边的那座山,陡直的石阶一直延伸到山上,路边的红豆杉比第一次来见到的已经是面目全非了,粗壮的枝干,整齐的树叶,挺拔向上,显得十分干练。茶花贪婪地吮吸着冬雨,那羞涩的花骨朵,把头包得紧紧的;含苞欲放的则迸射着勃勃的生机;舒展开花瓣的则是沾着水珠,吐着黄蕊,骄傲地在枝头摇曳。山间雾气在不断弥漫,不断升腾,山上的凉亭突然间不见了,柚子树的身影逐渐被吞噬,被淹没……几个冒雨登山的同事,也慢慢地隐匿在朦朦胧胧的水雾中。
石晶宫的那口清泉从宫后面那座山的石罅里冒出,汩汩的声音不绝于耳,泉水清澈甘甜,吸引前来取水的香客、民众络绎不绝。石壁上刻着“石晶圣泉”据说就是黄国梁所题,入口处一块巨石横卧,上面镌刻着“石晶圣水”四个大字,连同一棵榕树掩映下刻在石头上的“佛”字,石洞幽深,佛光普照,曲径寻秘,神明庇佑,感觉隐隐约约增添了泉水的几分神奇色彩。
天渐渐放晴了,山也慢慢朗润了起来。我们不由自主地把视线投射到那一尊高大雄奇的观音菩萨的石雕上来。这座石雕是新落成的,上次来石晶宫时这还是一个落差很大的峡谷,山涧奔流,现在竟然成了空地。说是空地,其实是用石头垒砌起墙来,再往里面填土。这面墙十分牢固,它建在山坳上,地基得打得牢牢的,空地上建了放生池,雕像就建在放生池后面,庄重大气。观音雕像她手持净水瓶,翘起兰花指,亭亭玉立,衣袂飘飘,慈眉善目,十分安详。站在栏杆前,一任垂柳轻拂,霞寨镇黄庄村的风景尽收眼底。大山像伸开双臂,把村庄拢在怀里,柚海丛中矗立的楼房,像雨后春笋一样冒着,冒着,山上的黄灯笼挂满了枝头,远山的轮廓也渐渐清晰了起来。
午饭已经做好了,那喷香的大鼎柴火焖米饭已经把大家肚子里的馋虫给勾引出来了,好客的庙宇居士做饭的本事的确是高,那炭火慢熬的排骨萝卜汤,味道更是鲜美,尤其是就着那焦黄的锅巴,吧嗒吧嗒,脆脆的,酥酥的,这感觉真是妙不可言。大家只顾埋着头,啧啧声四起,一阵风卷残云,狼吞虎咽之后,大家更多的是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石晶宫的香火一直很旺,听说这里挺灵验的,有求必应。求神拜佛,在于把美好的希冀寄托在默默的祈祷中,虔诚有加。其实有了积极的心态,一心向善,生活应该处处是阳光。
再访石晶宫,多了一份从容,一份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