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君惜取寸光阴
《论语·子罕》里有句经典名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说的是时间如流水,过得快,走得急,而且是一去不复返。很难想象当年孔子站在流水边是如何痛惜时光流逝的,但是我相信任何人在自己的一生中,总会在某个时期某个场合怀着同样的心情慨叹岁月流逝之无情。
人们常常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来说明时间的宝贵,并用“惜时”一词进行自勉。每当读到与“惜时”有关的名人故事时,读者没有不肃穆而崇敬的。为何会产生此种心态?究其原因,无非是人们都懂得惜时的道理,却没有多少人能争分夺秒地把时间花在正事上,所以,一方面人们心心念念时间的宝贵,另一方面却在浪费大把的时间。于是大家每天在自责中生活,在生活中自责,明知道浪费时间等同于慢性自杀,却在这种闪念过后心安理得地挥霍时间,无所事事地游戏人生,图一时快乐,轻易地放弃理想和信念。因此,人们最终成为凡人、俗人、庸人,鲜有能成为至人、高人、圣人。
不同人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观,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状元修行之路不同,却都能殊途同归,成为本行业的佼佼者,这大概与惜时努力分不开。每一行都有其本身独特的生活方式,每一行都有行业水准高低之分,资质贤愚之别,业绩优劣之异。从事同一行业的人,为何结果大相径庭呢?归根结底在于修炼的火候差距巨大,努力的程度区分明显。各行业修炼成功与否是要讲究条件的,例如练武术,要做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不单靠的是慧根好,悟性高,最重要的是训练的时长与强度是否有助于训练功效的提升。想要做得功夫到家,不是靠一朝一夕的努力,也不是靠一日曝三日寒式的心血来潮便能一蹴而就的,这里面涉及“惜时”问题,俗话说“夏练三伏,冬练三九”道理就在其中,当事人绝不会受酷暑严寒的左右而疏忽怠惰的。毅力、恒心、专注、谦逊……种种因素始终贯穿在“惜时”这一观念中。天天、时时、刻刻都在揣摩武术的要义和动作的效果,尽力做到气贯神通,所向无敌。在训练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呼一吸都达到痴迷的程度,倘若如此,何愁不能达到武术修炼的最高境界?!又如书法绘画,都是以练为主,以悟为辅,心摹手追,一遍遍临池构思,从远近、高低、大小、深浅、浓淡、粗细等方面进行搭配布局,达到和谐的效果。要舍得花时间进行训练,倘若浅尝辄止,走马观花式地涂抹,浮光掠影般地体验,最终都一事无成。凡是修炼艺术,都得心手并用,用心去构思形象,用手去展示形象,并且不断完善形象,提高形象的审美价值,才能创造出传世之作,为人所景仰。其中必须摒弃浮躁心态,心无旁骛地一拼到底,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人生是短暂的,俯仰之间,世间一切已为陈迹,时光是值得珍惜的,没有谁能够在把光阴挥霍于无意义的事情之上的同时还可以创造出其它有价值的东西来。时间对待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是时间又是最聪明的精灵,它给予那些惜时奋进者以最美好的回报,它同时也无情地抛弃那些整天浑浑噩噩无所事事的人,给他们惨痛的教训,让他们一无所有地“赤条条的来,赤条条的去”,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把他们残存的毫无价值的东西都剥夺殆尽!
古今中外,一个个惜时奋斗的人大都能功德圆满,取得的成就熠熠生辉,他们给凡夫俗子树立了榜样。惜时,决不是一种单纯的自律行为,它同时融汇了惜时者的人生目标和坚强毅力,体现了惜时者所应有的高标准的思想和行为。众所周知,人们与生俱来的惰性往往阻碍了一种向更高更远目标发展的心志,于是,在惰性的束缚下,某些人失去进取的积极性,加上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要历尽艰辛,他们便转移方向,把时间花在安逸享乐之上,认为安逸的生活总比艰苦奋斗谋求事业发展来得更轻松、更愉快,于是人生就如此堕落下去了。为什么高人少,俗人多,这样就不言而喻了。
当然,做个惜时、吃苦的人,若是功成名就,便是那些耽于享乐的芸芸众生们所望尘莫及的事了。学习、修行,哪怕做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提倡惜时以待,是对人心的一种召唤,所以说,谁占有惜时努力的优秀特质,谁就更有可能成为万众瞩目的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