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平寺概述
三平寺,坐落在福建省平和县文峰镇之蛇山山麓。这里群山环抱,四季如春,青山绿水,风景恰人。向西北距县城27公里,向东距漳州市区47公里,向南距漳浦县城35公里,均有水泥公路可直达。
三平寺是唐代高僧义中禅师于会昌五年(845年)所创建,也是义中禅师的卓锡处和圆寂地。千百年来,三平寺成为闽南佛教圣地,“漳南佛国”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国名胜词典》有《三平寺》条。《中国佛教名寺古刹大全》有《漳州三平寺》专辑。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赠《三平寺》匾额。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三平寺为主体的三平风景区,由古代8景扩展至20多景,方圆20平方公里,建设成蜚声海内外的宗教朝圣、旅游休闲胜地,继2004年荣获省级风景名胜区称号,2005年又摘取国家AAAA级旅游区桂冠。
依山而筑的三平寺,背枕虎林,坐北朝南,前低后高,沿一条中线,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祖殿、塔殿,其两侧有回廊连接,并有莲花池、钟鼓楼、僧房、斋堂等建筑物,层次分明,结构严密,总建筑面积3300多平方米。从群体组合到单体结构,以及细部雕刻装饰,充分体现了我国南方古代建筑的艺术风格。其格局更有独特之处,即天王殿只是半殿建制。民间称殿宇为“三落半”,或称“三殿半”。殿宇里,保存着历代文人名士题颂三平寺和“祖师公”的许多槛联、诗句和碑记,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先后被列为县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平寺的创始人义中禅师,俗姓杨,名义中,唐建中二年(781年)生于福唐(今福建省福清市)。唐贞元十年(794年),义中14岁,随父仕官至宋州投律师玄用出家。唐元和二年(807年),义中受具足戒后,开始云游拜师,先后拜谒百岩怀晖、西堂智藏、百丈怀海、抚州石巩禅师学法。义中通悟禅宗要旨,修证到上层禅学,被石巩禅师誉为“半个圣人”。元和十四年,义中到广东罗浮山、灵山寺,拜大颠禅师为师,成为大颠的法嗣弟子,并与此时担任潮州刺史的韩愈相识结交。据寺存的王讽碑《三平山广济大师行录》(简称《行录》)载:宝历元年(825年),义中离开灵山寺,游于漳水,至于开元寺之后,卓庵建三平真院。义中在此传教授德,弘扬禅法,并精心研习医药之术,为民治病,慈悲济世,声名远播。会昌五年(845年),武宗皇帝李炎下令废佛汰僧,义中禅师毅然率领僧众离开三平真院,避入今平和县文峰九层岩,“因芟剃住持,敞为招提”。擅长医道及武功的义中禅师,在深山野岭里,继续习禅和宣扬禅法,“学人不远荒服请法者,常有三百余人”。“师以山而道侔,山以师而名出”,义中禅师因此成了曾经彪炳佛教史册的“三平大师”,三平也成了一度名扬四方的出名道场。同时,义中禅师热心行医济世,拯救民生,又引导当地山民革除陋习,垦创田地,兴修水利,筑村建舍,发展生产,使山民得以安居乐业。义中禅师开发三平创建奇功,深得当地民众的爱戴。据《行录》云,大中三年,宣宗皇帝重兴佛法,漳州刺史郑薰敬仰义中禅师之功德,特邀他到府治开元寺“为国开堂”,讲授佛经,还将他的事迹上报朝廷。于是,宣宗皇帝敕封义中为“广济大师”。咸通七年(866年),义中禅师重返三平驻锡,在当地民众帮助下,在蛇山山麓修建三平寺。咸通十三年(872年)十一月初六日,义中禅师圆寂于三平寺,享年92岁。时谪贬漳州刺史的原吏部侍郎王讽,特为义中禅师撰碑立传(俗称王讽碑)。义中禅师圆寂后,门人弟子为怀念其功德,在三平寺修建殿宇,塑其金身坐像奉祀,并尊奉他为“三平祖师公”。佛门弟子,善男信女,怀着敬仰之情:四时朝拜,入宋之后,三平祖师被神化,逐渐演化成为闽南民信仰的地方保护神。明清时期,三平祖师进一步被神化,特别是传留下来的卜事签、药签,成为人们“有求必应“的救世灵丹。正如颜亚玉的《三平史考》所云:“近代以来,民间所信仰的佛教,进一步和道教信仰、一般民间信仰相融合。‘有求必应’也更普遍地成为民间佛教徒对佛、菩萨崇拜的信念。来三平寺朝拜的信徒,已不独是原来的修来世、求解脱的了,而更多的是对现世利益、祛病消灾以及增福延寿的追求。”伴随着历代移民的足迹,三平祖师的”香火“也由移居海外的华侨华人传播出去,尤其移民带至台湾的“香火”更为兴盛。在东南亚及港、澳、台地区,奉祀三平祖师公的寺庙,或家里安放祖师公神像,到处可见。仅在台湾,三平寺的分庙就有50多座,与平和三平寺祖庙往来密切。
古刹三平寺久历沧桑,饱经风雨,全赖历代广大民众对三平祖师的信仰和敬慕,寺院屡毁屡修,得以传承保存。宋元年间,三平寺两次重修院宇,两次重修木碑。明清时代,三平寺重修次数频繁,且规模甚大。自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迄清咸丰三年(1853年)的350余年中,见载于碑碣中的有修寺8次,修碑2次,修路1次,修桥1次。其中,清乾隆二十五年(1758年)修“成塔殿、山门及东西四十余舍,可谓砥柱,佛门僧家之不多得也”。此次重修,为后人奠定三平寺的完整规模。据寺内保存碑碣所记载,历代资助重修寺院,上至漳籍朝官,下至地方文武官员、乡绅士庶。著名者有宋代尚书颜师鲁、颜颐仲,明朝尚书潘荣、大学士林釬,清朝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蔡新等,民国24年(1935年)秋,国民党军队为了“围”红军游击队,纵火烧毁三平寺。3年后,四方信徒和当地民众出资合力重建三平寺,因财力有限,历时十载,至1948年三平寺得以重现原貌,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破“四旧”的狂风再次刮毁三平寺,唯独祖殿的三平祖师公和“侍者公”神像,被邻近的龙海三关堂村民暗中转移,得以保存。
历史进入20世纪80年代,平和县人民政府成立三平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以三平寺为主体开发三平风景区,对景区进行统一保护、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1980年至1999年间,累计耗资8000多万元,6次征地计170多亩,全面扩建景区。重建三平寺的各个殿宇,新雕相关的神像,新建寺内两边的回廊、厢房、钟鼓楼、山门和放生池,修葺碑刻画栋,添置“万年宝鼎”,铺设寺内外石埕等。重修、扩建后的三平寺,不但集千年史迹之大成,并有新的拓展,其规模非昔日可比。同时,聘请上海园林设计院对景区进行全面规划设计,陆续兴建广济园、迎客园、12生肖石雕像和放生池、九龙照壁、侍郎亭、红军三平会师纪念馆等一批新景点,并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通讯、商贸、食宿等服务设施,进行配套建设。尤其是2004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重视下,景区管委会开展国家AAAA级旅游区的创建工作,邀请有关专家前来实地规划设计。2004年至2007年间,共投入2900多万元,对三平寺进行全方位修缮,扩大中心景区范围,完善基础设施。寺庙部分地面铺设大理石砖,各殿之间增设石栏杆,添置了一批铜制供桌、香炉、功德箱,改建寿金炉,重建虎爬泉,兴建尚书阁等景点,新建长50米、宽3米的亭廊式鞭炮燃放场和占地2万平方米的生态停车场,增建广济潭“水上观音”朝圣区,新雕三平祖师汉白玉座像、两柱石经幢和两只大石象,新种风景树2000多株,绿化草皮1000多平方米。同时,还投入上千万元,,对文峰桥头至三平寺长14公里的专线公路,重新铺设水泥路面,并进一步完善景区的服务设施,健全内部管理规章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如今,三平风景区已形成了以古刹三平寺为主要特色,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环境优雅、服务设施齐全的朝圣旅游胜地。
随着三平寺及其景区的日新月异,随着三平祖师信仰的不断传播,慕名而至三平寺的海内外游客、香客日益增多。来自国内者,由过去的间南和港、澳、台地区,扩展到北京,上海、新疆、西藏、广东等东西南北各省市。来自国外者,由过去的东南亚国家,扩展至美国、澳大利亚、巴西、英国、牙买加,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接待的游客量有50多万人次。而且,成群结队的进香团、观光团越来越多,小团数十人,大团数千人。每年的春节和“三个六”(即农历正月初六义中诞辰日、六月初六义中出家日、十一月初六义中圆寂日),三平寺更是盛况空前。届时,进香者,朝拜者,迎神者,唱戏者,跳民间“凉伞大鼓”舞者,鱼贯而入,沸沸扬扬。三平寺四周,香烟缭绕,鼓声、锣声、歌声、炮声交织在一起。仅除夕这一夜,在寺院里“过年”之香客常有上万人。1995年农历正月初六这一天,到三平寺的香客、游客达2万多人。三平寺日夜佛灯长明,人声鼎沸,炉火熊熊,烟花爆竹响连天。“古刹闻钟声,三平闻炮声”,这在全国寺院中可谓罕见。
值得一提的是,前来朝拜三平祖师公的海内外香客、游客,无不怀着虔诚之心,出自许愿还愿之意,慷慨解囊,献上一份份“题缘”款、添油钱,甚至捐赠巨资支持三平寺和风景区的建设。其中,据不完全统计,厦门同安区大嶝郑坚固、蔡翠菊、郑景仁等捐赠238万元,福建向荣集团曾荣火捐赠210多万元,漳州市南靖县陈金财捐赠130多万元,香港王明洋等捐赠100多万元,龙海市石码镇高坑村高龙山等捐赠85万元,南靖县赖雪风捐赠80万元,锦兴集团(香港)贸易有限公司潘鑫璋等捐赠70万元,菲律宾华侨许学禹、施幼治夫妇捐赠68万元,香港华龙制造厂有限公司徐少华、吴泽云等捐赠60万元,厦门明发集团黄焕明等捐赠56万元,香港中怡集团杨毅融捐赠51万元。自1980年至2007年的28年中,海内外单位和个人捐赠金额(折合人民币)共达6200多万元。
三平风景区开发以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显著,为全县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可喜的贡献。景区的旅游经济总收入逐年上升,2006年和2007年均突破2000万元。28年来,管委会拿出700多万元,无偿支持平和县和文峰镇兴办文化、教育、路桥等公益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