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永和桥”:桥连两地情 亭留精神传
作者:汤绍平 蔡艺荣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庄玮 日期:2017年12月18日
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在平和县芦溪镇秀芦村的青草湖自然村,有一座建于清代亭桥合一的“永和桥”,几百年来,它不仅见证了平和与永定群众的深厚友谊,更是村民的精神家园。
12月9日,记者驱车穿越12公里的山路,见到了这座“永和桥”。只见一处山涧之间一座桥横跨其间,在桥的右侧,写着永和桥三个大字;桥梁为石头堆砌而成,桥面铺有三合土,桥上有木结构的凉亭,凉亭四周绘有二十四孝图、山水风景以及文人诗句。
据1983版的平和县志记载:永和桥位于秀芦村青草湖自然村的松柏溪,建于清朝咸丰至光绪年间。桥长20米,宽4米,单孔,桥上搭建凉亭。当地村民陈少彪说,青草湖是平和与永定交界处,两地群众贸易频繁。但就在两地的交界处,一条松柏溪将唯一的一条道路隔断,两地群众来往得趟水过河。一不小心,连人带物栽进河里的事情时有发生,群众极为不便。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平和与永定的群众便商量着建一座桥梁。为了纪念两地村民齐心协力、共克难关,大家便在永定、平和各取一个字,将桥梁定名为“永和桥”。桥梁建成后,两地的贸易障碍被打通,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村民陈少彪介绍,永和桥的功能不仅仅是供人行走,在建桥的时候,村民桥上设计了凉亭,并将二十四孝图以及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的诗句刻在凉亭四周,让过往群众休憩的同时,接受文化的熏陶。而对于这些典故和诗句,当地的村民都耳熟能详,张口就来。
后来,村里的道路改道,通上了更大更宽的水泥路,大家较少从永和桥经过,但是村民依然呵护着永和桥,使它几百年来历经风雨依然保存完好。茶余饭后,村民便在桥上休憩聊天、互相交流,桥所寄托的精神被代代传承。 汤绍平 蔡艺荣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