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201期>正文

楼角玉梅楼

作者:◆林晓文 文/图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7年11月20日

曾经多次到过楼角社,缘于那里住着我的一位亲人。然而我却不曾觉着那儿的破旧房子能跟土楼扯上关系。在我的认知中,若为土楼,起码须得具备几个特征:楼型或圆或方,结构紧密,整体性强;楼高二层、三层或更多层,气势恢弘;楼内可聚居多户,全楼共用一个大门;大门一闭,就像一座坚固的城堡,外人概莫能入;楼内有水井,粮食柴火贮备充足,保障住民长居无虞。相比之下,楼角的房子就是一溜普通的排屋瓦房,更形象点说,是一列呈半圆环状的排屋,环拥着中间一座合院式大厝。

不曾对楼角的房子过多关注,是因为周遭不乏祥和楼、南溪楼、玉春楼、南山楼等或圆或方的大型土楼。跟这些土楼相比,楼角的房子难以引人注目。直至前段日子,我为搜集其中一座土楼的历史资料到楼角社走访时,深谙当地民风旧俗的退休教师曾四夷老人介绍说,很多人以为“楼角”是处在南溪楼、新楼边角而得名,实则不然,那是指玉梅楼,也叫“畚箕楼”,跟其它土楼相比有着独特的风格。为了验证他的见解,年近八旬的曾四夷老人顶着烈日带我们到现场走了一圈。

玉梅楼就在崎岭乡南湖村南面的九峰溪畔,与南溪楼仅隔着一道不到两米宽的水沟。整个楼体呈西东朝向坐落,楼前是一个上千平方米的宽旷广场。与附近高耸雄奇的南溪楼等土楼相比,玉梅楼显得不方不圆、不高不矮。外围排屋呈环状布局,俗称“巷厝”,与中间一座合院式大厝构成奇特的畚箕形建筑群落,俗称“畚箕楼”。

合院式大厝为二进结构,悬山式燕尾双脊屋顶,面阔5间18米;进深17.6米,由前落、后落两部分组成,前落一层,后落两层,中间留一长方形天井,左右为廊式厢房。前落屋顶仅余左侧燕尾双脊,后落仅存右侧燕尾单脊,其余燕尾均已损毁。中间大门为新近修成,门顶嵌一“玉梅楼”匾额。走进大门,迎面为门厅,正中置一祭台,供奉观音菩萨神像。祭台后是木制隔屏,两侧开门,门额分别书“玉为希世宝”“梅占面花魁”;神像两侧屏上又有一副对联“玉臂一挥施法雨,梅花数点现慈云”既是玉梅楼之嵌字联,又点出观音菩萨之法力无边,倒是合韵。越过木隔屏,前面是个光线充足的天井,后落与前落隔着天井相望,一层中间为敞开式大厅,两边为侧室厢房,左右边墙各开一门,直通巷道。二层共有五间卧房,前边以廊道连通。

外围巷厝楼高二层,共27开间,进深10至12米不等,为二进结构,前落一层,后落两层,中间连一小天井。前落青砖墙面,后落为土夯墙体。巷厝环绕大厝而筑,对大厝形成合拱之态,左翼较长,右翼稍短,暗合青龙白虎之象。今之左翼数间已被拆旧建新,不复昔时原貌,青龙亦不可见矣。

巷厝与大厝之间隔一巷道,宽约2米,原为卵石地面,由外而内地势渐次抬升,如今已改成水泥便道。原来两端巷道口各设有一副门楼,与大厝正门并列而开,构成玉梅楼三个大门。大抵于数十年前,巷道口门楼被拆毁无存,导致巷厝与大厝之整体性被破坏,大多数人也便忽略了其作为“土楼”的一种存在。

据曾四夷老人整理之资料记载,崎岭曾氏系圣宗曾子后裔,明崇祯十一年(1638),平和曾氏十一世端尚公由九峰澄坑随母迁至崎岭开宗,插居下楼,后建祠下楼角,始称楼角曾氏,迄今近380载。曾氏端尚公传有4子20孙,乃迁居胡仔头内厝、溪边楼楼脚各地;十三世曾素(字蓄文)又生4子,拓建新基成为当务之急,乃于乾隆元年(1736)动工兴建玉梅楼。迄今亦逾280载矣。在风行修建土楼的年代,为何玉梅楼建成如此独特之外观呢?一方面因为受到地形的限制,另一方面,则暗合风水堪舆之讲究。说玉梅楼是“畚箕楼”,实则应为“筲箕楼”。闽南山村之农家器具中,畚箕呈豁口状,专门用来倾倒垃圾、粪土等污秽之用具;筲箕则呈缩口状,是装进稻谷、米粒的用具。简单来说,畚箕除秽,筲箕进财,一进一出,二者是有区别的。今之玉梅楼巷厝左翼已被改建而难窥旧貌,但从右翼之形尚可见,其两翼末端应为“筲箕”形之缩口状,可见其寓意。

曾氏自十一世端尚公肇基楼角而始,历380载繁衍,可谓人丁兴旺,迄今散居各地者已2000余众,后世才俊贤达不胜枚举。尤其玉梅楼后裔,更多出龙凤之才。近现代较为出名者,有曾力民、曾祥庭两位黄埔将领,其中第十八世孙曾力民,1933年中央军官学校第八期毕业后,回闽参加闽海抗日反攻闽清战役,曾获多枚抗战胜利勋章,于1949年去台,1967年晋级中将;第二十世孙曾祥庭,于1931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八期,后又入中央陆军大学,以少将师长之职参加过抗日战争中的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去台后官至少将副军长。另有曾福建、曾建元等多位后裔宗彦才俊,亦成就非凡。因宗支昌盛、文武兼隆,楼角曾氏在九峰溪南岸的新南村马尾绶山麓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大宗祠“慎追堂”。宗祠里不但悬挂有“孝廉方正”“都司”“贡元”“外翰”“外史”“选魁”等明清功名牌匾,更有近现代之“将军”“大校”“博士”等牌匾,可谓人才济济,英勋彰梓里。该宗祠已被列为地方文保单位,并载入《海峡祠堂大观》一书。而据《武城曾氏族谱》记载,自清代中叶以来,崎岭楼角曾氏派下不断有人赴台谋生,台湾南湖曾氏聚居地同样有一座玉梅楼,彰显着“地同名人同根,剥不离剪不断”的闽台渊源。

在巷道间缓步而行,有母鸡在脚旁啄食,有黄犬卧于墙根阴凉处。巷道幽深,老屋寂寂,岁月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这一刻,虽身处市井,却没有了喧嚣与浮燥,更多的是一种回归乡野的平和与安宁。巷厝大多门扉紧闭,只一门半掩,一老妪坐于门前石阶浣洗衣物。见有人来,便脸露笑容,招呼“来坐”。眼前青砖灰瓦,见证着亘久的岁月履痕。个别单元屋顶已然塌陷,显见久无人居。与大多数土楼一样,玉梅楼人去楼空是必然的。唯其不同的是,中间的大厝因供奉有观音菩萨神像,其大门和前厅也顺理成章被修葺一新,成为曾氏族人逢年过节祭祀祈福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