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行记
此番去往安厚、大溪诸乡镇,缘于文宜兄的热心邀约。文宜兄发起成立“平和化工之家理事会”,希望借助这一自动自发的群众性互动组织,去关注、关爱曾经相处多年、如今久未联系的老职工群体。这些老职工中, 91岁高龄的林金教老人是已知仍然健在的最年长者。我于1990年底进入平和化工厂,其时林金教老人已退休多年,我与之可说素未谋面。但同为平化人,去探望一下老前辈亦在情理之中,于是与文宜兄夫妇一道欣然前往。
时值金秋,天高云淡,阳光炽热,正是柚子收获的季节。林金教家在安厚镇美峰村溪尾社。这是一个背靠山麓、人口不足百人的小山村,境虽偏远,道不难行,沿途未见旧式瓦舍,所见皆崭新楼房,显然村民早已小康,安居乐业。屋前一片旷野平筹,满园柚子橙黄,一派自然祥和的田园风光,正是安居颐养的好处所。
事先得到消息的林金教女儿早早在村口等候,引导我们进屋泡茶相待,然后带我们去看望林金教老人。老人是平和化工厂第一代创业参与者,虽年逾九旬仍身康体健、精神矍铄,平时基本无需他人照料。离开工作岗位三十多年,老人仍能清晰地忆起当年的一些人和一些事。令其欣喜的是,虽然平和化工厂已停产关门多年,今天仍有人远道而来探视这位建厂元勋,正是曲终情未散,厂停人犹在,人们并未将他遗忘。这一刻林金教拉着文宜兄的手久久不放,情景感人,难以释怀。
平和化工厂是一家创办于上世纪60年代国有企业,曾是平和县五大支柱企业之一,不幸在90年代的国企改革中走向没落被迫停产,400多名职工各奔东西、自谋生路。光阴似箭、岁月不居,二十年时光一晃而过。曾经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老同事、老战友大都已多年不见,音信杳然。前段时间文宜兄召集部分老同事在县城聚会,提到哪位老人孤苦病痛无人探视,哪位老人高龄仙逝没有谁送一个花圈,诸多孤单落寞,令人不胜嘘唏。于是萌生了成立“平和化工之家理事会”的想法,旨在加强联络、互通信息,走访、探望80岁以上老职工,慰问去世老职工,并为有困难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关怀与帮助。今天的走访,是理事会成立后的第一次出行,林金教老人理所当然成为探望的第一位。
俗话说“相约不如偶遇”,中午时分,我们在林金教女儿家门口遇到了叶冠先、陈东、张来溪诸位昔日老同事。叶冠先、陈东两人均已年逾七旬,骑着摩托车自芦溪九曲、霞寨官峰一路奔袭百多里路赶来,可谓老当益壮、劲头不减当年;家住安厚镇的张来溪更已荣登77岁喜寿,几位老人与我们因为探望林金教老人而有了一次不期而遇的相逢。容颜未改鬓毛衰,思忆往昔,彼此心中不胜感概。
午餐过后,我与文宜兄一行跟叶冠先等人告别,继续赶往安厚圩探望年逾八旬的老厂长赖宽亮。时值中午,赖宽亮老人正在休息,我等不忍打扰,与其子女小叙后,赶往另一同事张大城家。找张大城的目的,是让他带我们去探望81岁的老前辈吴石木。
吴石木家在大溪镇山布村,与张大城家相隔十里。寻至其家,却见老人久卧病榻,面容苍白,见来人而眼神迷茫,呼之不能应答,令人嘘唏悲恸。我初至化工厂时,吴石木系我所在车间的副主任,老上级。我离职后不久,吴石木亦退休返乡,以后再未面晤。此前曾向人打听过其消息,却一直未有结果。如今得缘相见,老人却已病魔缠身,卧床数月,恐将去日无多。吴石木生性憨厚耿直,工作时安分守己,退休后亦少与人交集。其老年得子,当年我与之共事时其子尚且年幼,如今儿子长大成人,以木工装潢为业,凭手艺吃饭,儿媳贤惠孝顺,育有一对活泼阳光的子女,老人也算得以宽心了。
虽时近中秋,天气依然燥热。清晨驾车自漳州出发,到平和县城接文宜兄夫妇后,马不停蹄辗转安厚、大溪各地,至傍晚踏上归程,辛苦疲惫自不待言。探访几位耄耋老人之余,沿途又见到十数位昔日同事,也算有所收获,值得欣慰。平和化工厂停产后,昔日同事人各一方,有人搏击商海、事业有成,过上了富足安乐的生活;有人凭着手艺在街头巷尾默默劳作,与世无争;也有人年纪大了,或者贫困无助,或者孤寡无依。诚然,人生百态,亦人生百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福报,无论结果如何,守住本份见阳光,人生境遇,实在不必过多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