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的半半人生
林语堂的闲适平和为许多人所称道,我想这是因为林语堂很好地寻找到了人生的平衡点。某种意义上,人生是个跷跷板,一方面,是人与命运的抗争,这种抗争在坚持的外衣下,也可以说是一种累,毕竟,人的力度有限,并非所有的抗争都是有结果,并非所有的抗争都值得赞颂;也不是一味地随波逐流,或者说“今朝有酒今朝醉”地尽情享受,无所事事导致一事无成。无论是创业或者内心世界的修为,这个跷跷板的平衡点也就至关重要,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内心就是安静的,人生就是平和的,反之,人生或者走向两个极端,或者就是此起彼伏地飘来荡去。
林语堂从小生活在平和坂仔,深受乡村生活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尽管他有基督教的背景,读的是教会思想,但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拥有着丰盈的道家情怀。他深受中庸思想的影响,他自己就曾经说过“我像所有的中国人一样,相信中庸之道。”一句话,把自己内心世界的来源点明了一个来路,另外,他津津乐道清代李密庵的《半字歌》:“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尘,半士半民姻眷。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字里行间,可以看到李密庵的知足,也可以看到林语堂的人生理想。
一句“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流露出李密庵或者林语堂对人生享受和创业拼搏的判断,这两者必须是结合的,才是最佳的人生状态,也就是林语堂说的尽力工作尽情作乐。人生的跷跷板,偏向哪边都是不完美的。林语堂一生著述颇多,他写书的勤奋工作的尽力,不言而喻。他创作《京华烟云》,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他编译文章,速度更是神速,有些时候,仅仅用数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一本书。他到了70多岁的时候,还接受香港中文大学委托,编写《当代汉英词典》,这些,是林语堂的尽力工作。但林语堂不是仅仅会工作,他还会享受,享受生活,享受悠闲。于是,他买鸟、钓鱼、散步、旅游品尝美食。他写完《京华烟云》的时候,立即和家人乘上汽车,去品尝美食。他编写完《当代汉英词典》,做出退休的决定,感觉这时候没有比稳定的血压更重要的事。这是林语堂的睿智、聪明和豁达。
“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这符合林语堂的心境,凡事不到顶格,而是留有余地,这从林语堂的第二名情结,就可以窥探到他的内心定位。如果每次都到达顶峰,也许可以有风光的时候,但也有风险,弦崩得太紧易断,也许不少人懂得这个道理,但同样有不少人,都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弦拉到极致。无法攀登的人是命运的悲哀,但有攀登能力的人不知道或者知道但不舍得什么时候停留,那是人生的悲壮。悲壮好像比悲哀更有气势,但也更惨烈。
林语堂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停留或者掉头,这是人生的大智慧,也是命运的境界。人生在世,谁没有矛盾的时候,谁没有取舍的选择,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这是许多人的追求,但有些人能够做到,有些人做不到。林语堂对《半半歌》的喜欢,就是他找到了自己人生快乐这个跷跷板的支点,他找到能够和内心呼应而产生强大气场的选择。于是,林语堂是闲适、平和、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