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189期>正文

老竹匠有颗创新心 “土气”竹器变出新花样

作者:王志晖 张艳珍 实习生 陈雨杨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7年08月21日

本报讯(王志晖 张艳珍 实习生 陈雨杨)竹器曾经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为大家所喜爱,但随着时代变迁,越来越多更美观、方便的替代品出现,竹器逐渐边缘化。南胜镇54岁的竹匠林松能却不甘于竹器没落,潜心研究,把“土气”竹器做出新创意,让竹器焕发新活力。

8月7日,记者刚走到林松能家门口,就被一台竹水车吸引了,这台水车由两个水轮若干个水筒组成,水筒注满水后,从出水口中流出,冲击水轮旋转,造型新颖别致,引得过往游客啧啧称赞。

这个新奇的竹器制作者正是54岁的老竹匠林松能。林松能家住南胜镇糠厝村,这里位于大矾山脚下,历史上生产毛竹,也盛产竹匠,为了生活,从16、17岁开始自学竹器制作。

“以前当地有几个老前辈在做,然后就跑去看,边看边问尺寸,回来自己学着做,做坏了就扔掉重新再做,慢慢学着就做起来的。”林松能说。

凭借着一腔热情,林松能慢慢掌握了篾刀、锯子、锤子、钻头等工具使用要领,和锯、削、凿、磨等技巧,在他的手中,厚重的篾刀可以耍得如同外科医生的手术刀般精准,将竹片劈成竹篾。小到竹凳子、鸡笼、竹交椅、婴儿床,大到竹梯子、竹床、竹凉亭,只要市场有需求,林松能都会想办法做得出来,而且质量过硬。

三十多年来,林松能做的竹器数以万计,用过的竹子不可胜数,靠着这门手艺和两、三亩田地,夫妻俩把一双儿女抚养成人。

但现在,老林和所有的竹匠一样都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买传统竹器的人越来越少了,市场越来越小,怎么办?有人干脆选择了转行不干了,林松能想到了创新。

林松能说:“开始尝试做些比较新颖的东西,跟着时代形势走,新颖的东西会吸引更多的客人。”

林松能注意到,新式家具讲究造型、审美、创意,但竹器加工品多为实用品,讲究的是牢固、实用,外观较为朴素,如何才能让产品符合客户要求?在听取客户意见的基础上,他对椅子进行改进,大胆选用粗壮的竹子做主干,把椅子做大些,并对造型调整,让椅子显得更加大气。

平和人爱喝茶,林松能就在茶杯上动起了脑筋,挑选口径适中的毛竹,锯开,削去表皮,打磨,一个新颖的茶杯子就做好了。

眼下,林松能又有了不少创新的想法。

创新让林松能名气渐长,现在他已经不用再像年轻时那样拉着竹器到处售卖,大多为客户上门或者打电话“私人订制”。从事竹器制作已有三十多年,但有件事情林松能一直很遗憾,一直没有找到接班人。糠厝村以前最少也有五六十人在做,现在就剩下他和两个老人从事竹器制作,年轻人都不愿意接手,现在越来越少人做竹器了,真的很怕这门手艺就此中断。

“如果有人愿意来学,我会全部教给他。特别是现在有些比较新颖的,工艺比较复杂的东西,我也会照样教他怎么做,只要有信心来学,我会全部教他。”林松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