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也是一种奢侈
林语堂的一个重要标签是闲适平和。闲适并非仅仅因为林语堂倡导了“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正如林语堂的“平和”也非仅仅林语堂是平和人。“闲适平和”对于林语堂来说,是一种人格修养,是一种生活态度。
林语堂曾经激情四射过,一个时期是在上海圣约翰大学,他当时业绩很好,曾经在一个休学典礼上四次上台领奖,成为上海圣约翰大学的风云人物,他还参与编写校刊,是校刊的责任编辑,代表学校参加远东运动会的长跑项目等等。或许这是年轻人血气方刚的表现,那他从国外留学回来,在北京大学任教之后,成为“语丝”猛将,和鲁迅等人并肩,撰写发表了一系列激情飞扬的文字,这可不能简单地用年轻人的血气方刚来解释。这个时期,对于林语堂来说,是思想的活跃,血性的喷涌,他不单单用文字战斗,他还走上街头,用石头和砖块与军阀警察对垒,充分发挥他在学校时的垒球高手,对阵了一回,以致眉头边上留下了一道伤疤。
但林语堂更多的是平和。林语堂故居前的花山溪, 因为水势平缓,不要说没有大海的惊涛拍岸,连水花飞溅的机会也不多。除了暴雨之后,可以看到河水裹挟着一些漂浮物远去,平时,这条河就是极为舒缓地流淌,宛如柔和的小调,如果愿意,可以感受到它的优美,如果匆忙,几乎可以忽略。在这样环境下生长的林语堂,自然也受到了这条河流的浸染,没有了太多的彪悍。
对于林语堂来说,人生可能有太多的不如意或者无法完美,于是,他并不一味追求完美。一条道走到黑,不是林语堂人生的选择。小时候的林语堂,他经常在花山溪边看河水流淌,他应该经常看到,花山溪的水流下来的时候,也会遇到岸边,也会遇到石头。毕竟,花山溪的河道并非一览无余地笔直向前,而是曲折拐弯。这时候,河水只能顺着河道拐弯,河岸永远是河水的制约,也是河水的引导。至于石头,在水之中,大海的浪花也许有足够的力量冲撞礁石,但溪水缺乏这样的可能。花山溪的水冲撞石头,那也蹦跶不了多高,颇有点不自量力的意味。在平和,有句俗语“草蜢弄鸡公,鸡公蹦蹦跳,草码死翘翘”,意思就是草蜢戏弄公鸡,公鸡一发火,草蜢就被公鸡吃了,死了。林语堂也许同样知道这句话,他看到的是溪水遇到石头之后,选择了从两边分流而去。溪水没有选择和石头纠缠,这是溪水的聪明,它的分流之后,依然是向着远方。
家乡的水,一直在林语堂的记忆里流淌,他从中得到顿悟:世界上的完美是没有的,于是他选择了后退一步,或者如林语堂研究专家王兆胜所言,林语堂是个失败者的形象,是个撤退者。他面对不可逾越的困难,不是“死磕”,也不是垂头丧气,而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另辟蹊径。不是说“条条大路通罗马” 吗?林语堂相信,“地球是圆的”。
正是如此,林语堂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世界上其实并没有完美,并没有多少让人引以自傲,既然资源如此稀少,那么经常让人感觉到不满足也属于常态。现实如此,有必要为此伤心欲绝或者哀伤叹气吗?林语堂是个聪明的人,他的聪明就在于他的能够洞察许多东西,他明白,遥望也是一种奢侈的时候,那么许多时候就选择舍得,选择放弃。想通了,自然头就不痛,更为关键的是,林语堂也没有心痛。从某种意义上说,林语堂的人生不纠结,能走则走,不能走我就绕道。有了这样的心态,他的闲适、平和,就是一种从内心深处和骨髓缝里流露出的自然,而不是附属风雅,不是故弄玄虚。唯有内心的平静,才有可能真正平和。唯有平和,人生才会快乐。林语堂不遥望的时候,他看到了附近和身边的许多风景,意外享受了许多。这足以让林语堂感觉到心满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