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184期>正文

王阳明:在心学与书法之间自由徜徉(二)

作者:◎叶庚成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7年07月17日

所以改变世界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当你改变了自己的内心,你就可能改变自己的外在。当你改变了自己内心和外在,你就可能改变你的周围。只要你改变了你的周围,你就改变了世界的一部分,于是你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至少,只要你改变了,你的世界也会被改变。这大概也是阳明心学五百年来,长生不死的一个原因吧:无论命运是否险恶,无论环境是否无聊,都相信自己微小的努力,好像一只小小的萤火虫,虽然只是茫茫黑夜里的一点点光,却带给周围对光明的希望!

细读王阳明的作品或许能窥见一斑。

王守仁《回军上杭诗》轴,纸本,行草书 138.5×69cm 正德十二年(1517),现藏上海博物馆藏。

【释文】 山城經月駐旌戈,亦復幽尋到薜蘿。南國已看回甲馬,東田初喜出農蓑。溪雲曉度千峰雨,江漲春深兩岸波。暮倚七星瞻北極,絕憐蒼翠晚來多。雨過南泉庵,梁郡伯攜酒來,即席漫書遂錄呈。守仁頓首。

正德十二年,王阳明四十六岁。正月至赣平寇。行十家牌法,统兵大破大帽山军,二月十九日,直捣象湖,杀詹师富、温火烧等七千有奇。漳南数十年逋寇悉平。至四月,王阳明方驻军上杭。故此幅的写作时间当在一五一七年四月。时三月不雨,至四月班师,驻军上杭,祷于行台,得雨。诗中“溪雲晓度千峰雨”印证了这一时间。梁郡伯为地方官,与王阳明有交往。王阳明一五一五年曾有手札给他。本幅是草书,书写轻松自如,喜悦之情自然流露在点画问。笔意酣畅,字势较为紧密,字形大小穿插,颇有轻快之节奏,顾盼照应,一气呵成。

《寓赣州上海日翁手札》,纸本,26.5厘米x49厘米,现藏浙江省余姚博物馆。

【释文】寓赣州男王守仁百拜书上父亲大人膝下:久不得信,心切悬悬,间有乡下人至者,略问消息,审知祖母老大人、大人下起居万福,稍以为慰。男自正月初四出征浰贼,三月半始得回军。赖大人荫庇,盗贼略已底定。虽有残党百余,皆势穷力屈,投哀告招,今亦姑顺其情,抚定安插之矣。所恨两广府江诸处苗贼,往年彼处三堂,虽屡次征缴,然贼根未动,旋复昌炽。今闻彼又大起,若彼中兵力无以制之,势必摇动远近,为将来之忧。况兼时事日难,隐忧日甚,昨已遣入具本乞体,要在必得乃已。男因贼巢瘴毒,患疮疬诸疾,今幸稍平,数日后亦将遣人归问起居。因诸仓官便,灯下先写此报安。四月初十日,男守仁百拜书。

这封信写于正德十三年(1518)四月十日。王阳明父亲王华(1446-1522),字德辉,号龙山,晚年号海日。王阳明巡抚衙门在赣州。正德十一年(1516)九月,46岁的王阳明接到巡抚南赣八府一州的任命后,十一月部署了漳南剿匪战略战术。正德十二年(1517)正月到任赣州,二月剿灭了数千肆虐十几年的漳南大帽山惯匪。十月平定了桶冈和横水等地的八千顽匪。正德十三年(1518)正月,出征三浰,三月捣毁了三十八座土匪大寨。至此,来南赣的剿匪任务基本完成。此后是仁政安民,办学教化,传道授业。心学智慧经过了实践的检验。

本幅是行书,潇洒秀逸,流畅圆转,用笔劲健老辣,行笔快捷,骨力内涵,豪放中见沉着,遒劲中见秀丽。

《寓赣州上海日翁手札》反映的是王阳明生平中,所面临的最艰难的选择,为社稷和百姓计,阳明舍身报国,举义旗与南昌叛王朱宸濠展开殊死搏斗,彰显了人性的坚韧和磊落。此书的辑入,为世人展示了阳明先生内心世界的光明与自强。

同样,《矫亭说》、《骢马归朝诗叙》等书法作品则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阳明先生在各个时期的心路轨迹。

王阳明一生中历经四朝,从上所选的阳明书法作品中可窥探其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尤其是其“致良知”的生命之路在书法作品中的反映。

阳明先生的书法风格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洒脱、飘逸和简远的审美特征。从以上书法作品的简单分析中可知,其书法作品是其生命过程的记载,在其生命的不同阶段,书法风格有所不同,他是用艺术线条的手段反映出生命的情调流韵。阳明心学主张个性解放,精神自由,凡事皆以心出,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具有狂者的胸次和“万物皆备于我”的气象。无论是行书,或是草书,都体现了其“知行合一”、“致良知”的人生境界。从中还可以看出,其书法美学倾向与中晚明时代精神是一致的,尚个性、贵表现、重情感,无不带有心学美学思想的烙印。也就是说,阳明先生的书法艺术思想是对明中期压抑的社会专制制度的一种冲决。我们可以看到其扫去了圆熟与庸俗之气,时刻洋溢着潇洒俊逸之风,透露着道德的刚正不阿,这与其思想是相得益彰的。

当然,对王阳明的褒贬古今有之。推崇的人,夸赞他的书法灵动飘逸,骨气洞达;不喜欢他的人,说他技法并不完美,二流水准。但王阳明从未在乎那些飞短流长、是非荣辱,在心学与书法之间自由徜徉,独自前行。他认为,书法不必过分追求技法,道在心中,才能真正做到专和精。正如他说:“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所以技法并不是不重要,但在技法之前,回归到书法的最初,是字如其人,是顺应内心。就好比《兰亭序》的涂改和张旭酒后的挥毫。其实,中国书法就是写意书法,追求是“意”的追求, 意随字出,书随意深。如古人所说:“格调情怀为第一性,技法乃第二性”。 王阳明追求的人生境界是“怡神养性以游于造物”、“闲观物态皆生意,静悟天机入穴冥。道在险夷随地乐,心意鱼鸟自流形”的“真乐”或“真悟”状态。他的书法体现的正是这种超然怡悦,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

感受王阳明的书法,仰视其心手双畅、翰逸神飞的境界,就好像在笔墨之间领悟到他的心学,道和理都在心中。顺心而为,方为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