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183期>正文

汪冠玉:一个坚守山乡的“老刀客”

作者:叶庚成 卢晶津 文/图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7年07月10日

本报讯(叶庚成 卢晶津 文/图)左看看,右看看,一刀刀小心翼翼,小刻刀在松树、山峰、人物等图案处游走,栩栩如生的一个叶蜡石山水田园作品立马展现在笔者眼前。7月3日,笔者来到平和县芦溪圩场供销社职工宿舍楼,今年67岁的汪冠玉师傅在简陋的工作室对“田园意趣”的石雕进行最后的修改。

“您好,您的邮件,请签收。”此时,邮递员的到来让汪师傅停了下来,汪师傅拆开一看,是“金门县陶艺学会参展证书”。

平和县芦溪镇处于闽粤两省以及永定、南靖、平和三县交界处,文化底蕴丰厚,林木资源丰富,叶蜡石远近闻名。作为地道的芦溪人,汪师傅时常上山、进村,搜罗木头、竹根以及叶蜡石作为创作素材。“用这些山里的东西雕刻,原生态、有味道。”为此,汪师傅为自己量身定制独具一格的雕刻刀具,粗细、长短、形状不一,包括一台无刷雕刻机。

与汪师傅长谈得知,他自小酷爱画画和书法,学生时代已打下了良好的绘画、审美基础。中学时期,正处青春期的汪师傅还为班上女同学画过漫画,成为当时广为流传的一段佳话。1967年初中毕业,为了谋生他开始学做木匠。这也是他雕刻生涯的启蒙阶段。“慢慢地,我发现在木头上作画非常有成就感,感觉很多物件都有了生命力,也就开始爱上了雕刻,同时自学起老式雕刻手艺。”汪师傅说。虽然只是木工,但是,每件作品他都精雕细刻,赋予作品以艺术和灵魂。几十年过去了,汪师傅制作物件无数,也练就了一手娴熟的传统手工雕刻技艺。

2004年5月,汪冠玉的一个朋友将他的作品“虎溪三笑”在市场上尝试出手,没想到卖出了个好价钱,便给他建议专职从事传统老刀法雕刻。“我当时就想,既能养家糊口,又是兴趣所在,便听从了朋友的建议。”汪师傅解释说:“老式的刀法注重简练和艺术,就算赶时间,也只能在磨光上省点功夫,其他还是都要一刀一刀雕刻。人的心情、环境决定所刻之物的意境。”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机器雕刻工艺品层出不穷,汪师傅不时也外出看看,了解工艺品的市场需求,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工艺定位。“机器雕刻设备先进,雕刻速度很快,雕的东西很工整,但是千篇一律也是机器雕刻的最大缺点。上门来找我的客人都说他们更喜欢独一无二的手工艺术,一刀一划有迹可循,还可以从作品认识我个人。”汪师傅说。

如果说老刀法雕刻是一种乡愁,那汪冠玉便是这种乡愁的虔诚守望者。从汪师傅工作间的墙壁上的照片看,年过花甲的他早已儿孙满堂,可汪师傅却弃县城不住,一人蜗居山乡。“雕刻需要平心静气,现在儿女都成家了,我也放心了,一个人住在这里,可以不被打扰,更好专心地琢磨,而且我在这里长大,乡村生活让我感觉很舒服,这里有我所需要的东西。”言语间,汪师傅对现在每天跟木头、竹根、石头打交道的日子很是满足。为争取更多的创作时间,去年他把维系生活的400多棵柚子卖掉。

艺术是需要传承的,唯有传承才能迸发出持久的生命力。为此,汪师傅说服了芦溪中学校长让他定时不定时为学生们讲授雕刻的知识,让这门传统技艺后继有人。

近几年,汪师傅雕刻作品题材越来越丰富,人物、花鸟、花插、竹根、篆印等,他潜心钻研。他的老式刀法雕刻逐渐小有名气,被吸纳为漳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漳州市根雕艺术协会会员。

尽管身处偏远山乡,很多广东、漳州的客户慕名而来,漳台根木雕艺术精品展、金门陶艺书法篆刻展等展会纷纷向他抛来了橄榄枝。

“我想我会一直刻下去,在雕刻中摸索前行,这既是我个人一生的兴趣爱好,也算是对老祖宗留下的手艺有一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