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177期>正文

端午棕香

作者:◎杨平端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7年05月29日

“桃枝绿,麦儿黄;粽子香,香满堂”。端午节,给人印象最深的自然是棕香。那香味从童年的记忆深处蜿蜒而来,延续了端午节的痕迹,让我从来不曾落下。

端午节快到了,一切工作都得详细准备,尤其是包粽子的竹叶,更是马虎不得,每一片都须精挑细选。在故乡的小溪旁,有一片挺拔葱郁的竹林,每当端午节的前三天,我和姐姐就会起个大早,挎着篮子到竹林里去采竹叶。多美的竹林啊,翠翠绿绿的竹叶,每一片都粘着晶莹剔透的露珠,轻风乍起,竹叶迎风起舞,像是涌起一阵阵绿色的波浪,煞是好看。趁着太阳未升,我和姐姐赶紧挑选那些叶片舒展、颜色翠绿的竹叶,采摘下来将它们们整整齐齐地放入篮子中。

采回来的竹叶,妈妈指挥我和姐姐,用刷子把叶面上的细毛刷干净,然后每十个分成一捆,用小绳子穿起来,放在装有清水的盆里。清水每天都得换,经过浸泡,竹叶不但变得更加鲜绿,而且更有韧性。

采好竹叶采艾叶,艾叶浸米裹粽,别有一番风味,陆游的“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指的就是“艾香粽子”。妈妈把艾叶洗净,在院子里的围墙上晾干备用,整个院子都被淡淡的艾香包裹了,妈妈却无暇顾及这些,她进进出出,张罗着包粽子的馅。包粽子主要以糯米为主,但巧手的妈妈,为了让粽子更好吃,还别出心裁地准备了小虾米、香菇、红豆、杏仁等。然后根据家人口味的不同,配与香油和红糖,做出甜和咸两种不同口味的粽子。

到了端午节前两天的时候,就要准备浸泡糯米了。每一件工作,妈妈都做得一丝不苟。浸糯米之前,妈妈先用竹筛将碎米筛掉,只留下那些颗粒细长、饱满的,熬一锅绿绿浓浓的艾叶汤,再把糯米放进里面浸泡。接着,切香菇、炒虾米、挑杏仁、蒸红豆。我和姐姐则怀着激动的心情,看着妈妈在香气袅袅中忙忙碌碌,只觉得有一丝口水在口中潺潺而出,但谁都不敢闹着要吃,那可是留着包粽子的啊,只盼着天快点亮,包粽子的时刻快点到。

初四的晚上,终于开始包粽子了,一家大小围在圆桌边,连平时忙碌的爸爸,也来当帮手。包粽子这活儿,看来简单,其实也蛮有“技术含量”的,瞧爸爸,笨手笨脚的,裹了半天,才“捆”住一个粽子;而妈妈呢,却娴熟无比,只见她先将两片竹叶交叉重叠,然后手腕一转,就形成了一个圆锥形,将糯米放进去,加上馅儿,再加上一把糯米,摇荡几下,把竹叶卷好,再用细绳扎紧,一个三角形的粽子就完成了。那漂亮的动作,宛如在进行一场艺术表演呢,逗得我和姐姐摩拳擦掌,争先模仿。还让妈妈当裁判,看谁的粽子包得快,包得漂亮。

一家人在欢声笑语中把粽子包好了。接下来是煮粽子,煮粽子需要绝对的耐心,首先把水煮沸,再把粽子放进去。水要浸过粽子,绝不能让粽子露出水面,否则很难熟透。先是用大火伺候。半熟的时候,再改用文火,不紧不急,慢慢煮。妈妈在灶台煮粽子,爸爸则在旁边为我们讲屈原的《楚辞》与《离骚》,讲这位爱国诗人与粽子的故事,我每每会屏息凝神,思绪飞越时空,回到两千多年前,看着三闾大夫屈原一边昂首吟咏着绝望的诗篇,一边毅然地投进汨罗江的惨烈情景。

“吃粽子啰!”随着妈妈一声响亮的呼唤,屋子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粽香,我们也从故事之中回过神来,争相过来拿起熟透的粽子,剪开细绳,小心翼翼剥开黄绿色的竹叶,香香的粽子便露了出来。轻轻咬一口,整个口腔里都充满了粽子的味道,于是迫不及待地再补上一大口,觉得粽子真是世上少有的美味。

如今吃粽子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我总是无法忘却童年的粽子。那棕香让我回到童年,温馨的不仅仅是味蕾,更多的是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