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176期>正文

积垒村:一个以烈士名字命名的村庄

作者:◎林丽红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7年05月22日

地名是文明人类区别地域、地物的标识符号,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地理实体首要标志。以人名作地名也是国际上公认的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是弘扬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途径,是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举措。在这个世界上,以一个人的名字为一个地方命名并不少见。在国外,如美国首都华盛顿、法国首都巴黎、越南的胡志明市;在国内,如湖北的神农架林区、河南的禹州市、河北的秦皇岛、广州的中山市、山西的左权县……

总的说来,这些被用来命名为地名的人名,不是上古传说中的人物的名字,就是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的名字,或者是对当地有着重要纪念意义的人物的名字。在我的家乡平和县,我所知道的以人名来命名的地方就有几个,比如说国强乡原名高坑乡,更名为国强乡是因为抗日英雄赵国强烈士;比如说霞寨镇钟腾村原名为铜陵村,解放后为纪念一位名叫钟骞的烈士才改名为钟腾村;比如说九峰镇积垒村原名上坪村,更名为积垒村是为了纪念革命烈士朱积垒。这三位烈士中,赵国强是闽西人,钟骞是广东人,而朱积垒则是上坪村的子民。事实上,不仅对于九峰镇上坪村,对于整个平和县的历史甚至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说,朱积垒都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值得纪念的人物。

1906年4月,朱积垒出生在当时还是平和县城的九峰镇一个小山村——上坪村。从史料记载可以看出,朱积垒的父母还是比较重视孩子教育的,朱积垒在小时候上过私塾,后到九峰镇奎文小学就读。1923年秋,高小毕业到厦门集美学校师范部读书。而就是在集美上学的经历,朱积垒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了极大的改变,并促使他从此走上了进步的革命的人生道路。

在集美学校师范上学期间,朱积垒经常阅读《新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受“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他积极参与许多活动,如声援上海“五·卅”惨案的游行活动、“六·二二”沙基坝惨案罢课活动等活动上都可以看到他活跃的身影,同学们称他为“朱先锋”。不过,学校也因为他的“赤化”而把他开除了。

被学校开除后的朱积垒并没有因此而退缩颓废,反而更坚定了对革命的信仰和追求。1926年3月,在当时的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罗明介绍下,朱积垒来到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这里,他认识了革命生涯中最重要的两个人——毛泽东和周恩来。在讲习所,他聆听了毛泽东同志讲授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农民问题》和周恩来同志讲授的《军事运动和农民运动》等课程,学习了不少马克思主义著作,同时也接受了组织纪律的训练。1926年6月,朱积垒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9月,从农讲所结业后,朱积垒到了汕头,在北伐军东路军指挥部政治部做宣传工作。广州农讲所的学习经历使朱积垒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上又得到了质的提升和飞跃,从一个爱国的热血青年转变成了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1926年10月,受中共两广区委的派遣,朱积垒以中央农民部特派员身份随北伐军东路军回到平和县开展工作。他把开展工作的据点设立在生他养他的九峰镇上坪村,在这里,他一方面团结发动爱国志士,宣传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另一方面,组织农民协会,秘密发展党的组织。在老家上坪村,他创办了第一所平民夜校,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闽南第一个农协会,在发给农协会会员的“农会会员证”上印上“不劳动、不得食,宜同心,宜协力”12个字作为会员的宗旨,组织农民开展“二五减租”、“五减”(租、息、捐、税、役)等活动。在朱积垒的带领下,农民运动得到迅速发展,县城九峰镇也办起了平民学校,先后组织了农会、工会、学生会、青年促进会等,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与此同时,朱积垒在工作中认真培养积极分子,如朱思、朱赞襄、陈彩芹、罗育才、杨文元等,依靠他们开展工作,并吸收十名骨干分子参加中国共产党。1926年12月,中共平和县第一个党支部在上坪村成立,朱积垒任书记。短短1年多的时间,平和县党员发展到80多人,成立了5个支部。农协会发展到20多个乡镇,入会的有2000多个农户,为1928年3月在长乐乡打响“八闽第一枪”——“ 平和暴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来到今天,此时已经离朱积垒任总指挥的1928年“平和暴动” 已将近90年了,离1949年新中国成立也已将近70年了,如今的上坪村已不是当年的上坪村了,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它也迎来了新生,早已旧貌换新颜,建设成为了幸福的新农村;而且,它也早已不再叫上坪村了——为了纪念它优秀的儿子朱积垒,它已改名为积垒村了,它用这种方式让朱积垒这个名字在村庄里刻下永久的印记。

与此同时,这个村庄还尽可能地留住了朱积垒生前留下的痕迹和气息,原本破旧不堪的朱积垒故居得到了重新修葺,在离朱积垒故居不远处,还完整保存朱积垒回家乡创办的农协会旧址、中共平和县第一党支部旧址,大门外还留有当年写下的“穷人不打穷人”、“士兵不打士兵”等标语。由于大部分纪念性的遗物和资料存放在位于长乐乡的平和暴动纪念馆,所以故居和两个旧遗址并没有留下多少东西。

当然,留下的还有那一株矗立了500多年的古榕树,它虽然不说话,可是它最清楚朱积垒。它不仅见证了朱积垒的出生和成长,也见证了朱积垒在家乡为家乡人民和新中国的早日到来的所有追求和奋斗。

朱积垒的一生是短暂的,1929年4月,被捕后受尽严刑拷打仍不屈服的朱积垒壮烈牺牲,时年仅23岁。由于他在平和县长乐乡组织发动并指挥了“八闽第一枪”——“平和暴动”, 揭开福建农民暴动的先声,使“平和暴动”成为全省五大暴动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次。朱积垒也和“平和暴动”一起载入了中国共产党党史,占据了光辉的一页,平和县也因此被列入“原中央苏区县”。

今天我们在回忆起“平和暴动”的那段峥嵘岁月时,总是会想起平和县长乐乡,人们为此也在长乐乡建立了“平和暴动”纪念馆、纪念碑等作为纪念。我们也同样应该记住积垒村这个位于九峰镇的小山村,毕竟,以朱积垒为总指挥的“平和暴动”未在长乐乡成“燎原之势”之前,它的“星星之火”就起于积垒村。积垒村不仅孕育了共产党的领导者、“平和暴动”总指挥朱积垒,也为“平和暴动”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积垒村应该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