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粑香飘清明
每年清明,三柱清香中,我任凭泪水飞,强把口水吞。祭拜、追思,眼中的泪水像绵绵的细雨,无尽,叫人“欲断魂”;而祭台或供桌上的一个个软糯香甜、色泽青翠的清明粑是那么的自然、质朴,每一缕清香都让人垂涎三尺。
记得儿时,每逢清明节,母亲便带着我去田埂地头、沟渠溪畔采摘清明艾。清明艾和端午节用来挂在门楣、煎水洗澡的艾草是有区别的。虽然都是草本植物,但清明艾长得十分纤小,呈翠绿色,叶片肥厚而柔嫩,上面布满一层浅浅的、软软的绒毛。它开着淡黄色的花,微风拂过,便有暗香浮动,淡淡的、轻幽的香,弥漫在恬静的小河旁,弥漫在乡间小道上。我和母亲用指尖把清明艾最嫩的部分掐下来,装进竹篮里。这时,我眼前总浮现出一个个香喷喷的清明粑,就央求母亲:“妈妈,赶紧做清明粑来吃吧。”
回到家中,母亲将鲜嫩的清明艾洗净后用刀细细切碎,用白糖淹渍一会儿,和糯米粉搅拌均匀后,加少许清水使劲揉搓成面团。艾叶的绿,艾花的黄就在母亲的手里揉进洁白的糯米面里了:白里泛绿,绿中见黄,看到眼里都香。母亲加入馅料,分咸甜两味,一般咸馅为芽菜肉末,甜馅为红豆沙,做成糕团,蒸熟即为清明粑。锅里的热气慢慢冒出来,屋子里也开始飘起香味来了。我守着灶台高兴地又蹦又跳,往往是清明粑还没有蒸好,我就有些迫不及待了。那自锅盖边沿袅袅升腾起的蒸气裹挟着缕缕诱人食欲的清香,撩拨得我直咽口水。
母亲揭开了锅,小小院落一股香气亦弥散开来,性急的我手捧着粗瓷碗,踮起脚尖,叫嚷着催促母亲赶紧盛一个清明粑。母亲伸了伸酸楚的腰,笑哈哈地说:“别急呀,清明粑要先敬献佛神、祖宗!”于是母亲便拿起瓷盘盛上几个香气扑鼻的清明粑,摆在堂屋那张供桌上,献粑、焚香、叩拜,以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祭拜完毕,全家吃粑。
吃着清明粑,佐以清粥,小菜,窗外清明细雨的倾诉也似乎迷离缠绵了。咬上一小口,那清香飘进喉咙,顿觉满嘴溢香,通身的爽畅。那软绵绵、糯滋滋的口感,香喷喷、甜丝丝的味道让我笑眯了眼。我高兴地边吃边唱童谣:“清明艾粑儿香,清明艾粑儿甜……”劳累的母亲刚直起腰却又再次笑弯了腰。
母亲做的清明粑好吃,色泽金黄翠绿,粑中又有艾叶,它的清香更是综合了糯米和馅的味道,慢嚼,细品,味美之极。可谓香甜于口,清明在心,那滋味甭提多享受了。
“清明香飘故人墓”,小小的清明粑,诠释着人世间的亲情,传承着人们对逝去亲人的一种追忆与思念。母亲已去,粑香永留,每年清明节,总有一缕清香在空气中弥散,透过它,母亲的音容笑貌越来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