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161期>正文

感慨乌山

作者:◎杨平端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7年01月30日

“晚凉上乌山,置酒天章台。”这是元代诗人萨都剌留下的盛赞乌山美景的诗句。乌山是一处山势险峻,风景迷人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以其雄伟的姿态威严地屹立在闽南地界,绵延于诏安、云霄、平和三县的边界。乌山海拔最高的西山岩高有1117米,最低的主峰九侯岩298米,可谓远近高低各不同。山上怪石嶙峋,林壑幽胜,其景观有武夷山的幽美俊秀,有太姥山的粗犷雄迈,素有“北有武夷,南有乌山”之说。阳光灿烂的日子,整座乌山轮廓清晰,层次分明,就像一幅墨染的山水画,很是张扬地悬挂在天地之间。

攀援或者张望乌山,首入眼帘的是石,乌山的石头以“奇”著称。那些千姿百态的石遍布在乌山的每一道山脉上,有的温柔秀美,宛若凌波仙子,娉娉婷婷站在山花丛中;有的伟岸雄俊,像顶天立地的硬汉,直刺苍穹。乌山的每一块石头都那么棱角分明,又各具模样,看上一眼,总会浮想联翩,构思出一段段绝妙的神话传说。在乌山石脚桶地带,那个天然形成的大石槽,像极了以前农家洗衣的脚桶。传说天上七仙女,常常越月圆之夜,悄悄到此浣纱洗衣。石桶之外,石与石重重叠叠,在交错的缝隙中,便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石洞,有的石洞里,藏着栩栩如生的石桌石凳石床,让人禁不住想起《西游记》的水帘洞,是否乌山的石洞,也曾经别有洞天,生活着一个愉快的群落?

乌山的龙床石被誉为“东南第一巨石”,座卧在乌山之巅,呈斜卧状,长约600米,宽约400米,如一片天然宽埕,可容纳2000人,让人叹为观止。而在“一线天”,两侧是刀削斧凿的千丈石崖,中间夹着几块顽石,人站在下面,抬头向上望,感觉顽石摇摇欲坠,不由得胆颤心惊,实际上那石块任风吹草动,几百年来总是固定在两壁中间,让人空吓一身虚汗。在乌山的顶上,有个叫北蔗的小村庄,在这儿,房子是石砌的,小径是石铺的,有的人家吃饭用的桌子凳子,也是取之天成,乌山的奇石,与在这儿生活的人们已产生密不可分的联系,融入了百姓生活的脉络经纬。

如果说乌山的石是刚硬的,那么乌山的雾就是柔美的。乌山的雾像位柔情的少女,依恋着伟岸的乌山。在晨曦,在夜幕,她总是迈着曼妙的舞步徐徐而来。先是丝丝缕缕,薄如蝉翼,好像那位美丽少女,撒娇一样,在半空中向乌山展示她的丝质披巾,她用这雾里看花的神奇在提醒乌山:我要来了。近了,更近了,雾像位纯情的少女,向乌山坦露她火热的情怀。她摆动着她的宽大的裙摆,迅速地旋转漂移,扎进乌山的怀抱,与乌山融为一体。站在乌山之外,可以看到乌山在雾气笼罩下的淡淡的轮廓;站在山中,却是白茫茫的一片,几米之外,就看不清对方了。雾亲吻着乌山的每一寸肌肤,不一会儿,野草、山花,包括每一片磬石,都在瞬间布满亮晶晶的水珠。人在雾气的笼罩之下,头发、衣服很快就潮湿了,做一下深呼吸,让凉凉的雾气通过鼻腔进入肺部,顿时神清气爽,感觉从所没有的欢畅淋漓!

乌山的雾往往是来得快,也飘散得快,当你还缠绕在雾里看花的诗情画意中,她却是“挥挥手,瞬间带走全部云彩!”一阵山风吹过,雾便淡了,那朦朦胧胧的景致,又逐渐清晰,脸上或者手上的皮肤只剩凉飕飕的感觉,告诉你雾曾来过。

有水,山才柔美。乌山之泉,从石缝中涓涓流出,没有任何的杂质污染,看了赏心悦目,掬一捧入口,清凉顺喉而下,游走在内腑之中,可谓六月如冰。从山脚出发,一路攀登,跨丛崖过险隘,口干舌燥,大汗淋漓,停下来吹吹山风,喝一口泉水,清凉惬意无法言说。乌山的花眉石下有一股清泉,这个地方,山风习习,林涛阵阵,那清爽的风吹到身上,仿佛曼妙的旋律轻轻奏响着一支梦幻曲。爱品茗的游客都把这里当做烹茶的好去处,到了这里,总是未暇赏景,便赶紧解装取出茶具,用石支鼎,烧火煮泉,水开之时,备上茶叶,悬壶高冲,茶香隐隐,发出沁人心肺的芳香,汲上一小口,徐徐吞下,旅途的疲倦一下子便散失了。乌山的清泉无处不有,无处不甜。汇聚乌山涓涓泉流,便成了滋养全县六十万人民主要饮用水源的天然湖泊亚湖水库,乌山的清泉时时惠泽全县人民,堪称全县人民的母亲泉!

乌山既以景秀著称,更以红色扬名。乌山是闽粤边界地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闽南党组织和革命武装的诞生地,从1928年建立饶大特委和四个党支部开始,到二战时期的云和诏县委、卢胜领导的闽粤独立营,一直到抗日战争的闽南特委和解放战争的闽南支队,都在乌山成立。在长达二十多年的革命斗争中,乌山这块红色土地上先后有一千多名干部群众在这里牺牲,有40多个村庄被毁,有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这里演绎。今天,先辈们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精神和老区人民为革命无私奉献的感人精神已成为珍贵的历史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激励我们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精神和动力。悲壮的斗争历程,赋予了乌山深刻的传统教育意义,使乌山成为一块名副其实的红色土地。

乌山,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是一方赏景、品茗、了解革命历史、娱情娱性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