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155期>正文

别样的诗意与精致

作者:■叶庚成 文/供图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6年12月19日

“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从吴川淮、贺云这对三秦大地走出来的翰墨丹青夫妇身上,似乎能够更加理解林语堂大师这一生活艺术的观点。他们的美诗,他们的诗意生活,以及他们的爱好和对事物的独到见解,特别是他们精致的书画艺术,除了钦佩、仰慕以外,我似乎找不到什么更好的词来形容我的感触。

认识吴川淮是李平生的缘故。2015年夏天,在李平生的邀请下,时任中书协理事的翟万益在吴川淮的陪同下到平和县考察文化。那是一个匆忙之旅,只有几小时的时间,参观了周碧初故居和林语堂故居;在简单的采访后,我隐约感觉到吴川淮是位文化学者。与吴川淮的再次邂逅,那是今年在厦门的朱元暹师生作品展和漳州古街的刀耕部落艺术展,他精深的艺术观点和独到的作品点评折服了许多的同行。

遇见是缘分、相聚是幸福的。金秋时节,吴川淮、贺云夫妇从北京来到平和这一南方的文化旅游胜地,我们再次的遇见并有几天的相聚。访土楼、赏荷塘月色,采柚子、观乡村社戏,登高山、眺万亩柚海,品文化、看语堂故居,谈差别、共舞舌尖上的平和——吴川淮、贺云夫妇没有架子、没有清高,有的是率真、温和与鼓励。

旅行让生活充满诗意的风景,旅行收获着快乐和艺术。吴川淮、贺云夫妇总是带着习惯和生活节奏走出家门,体验异地的生活,享受艺术创作带来的蕴趣。在平和的几天里时间里,他们白天赏风景,晚上抽空坚持创作,南方山区的风土人情深深植入他们的艺术作品里面。在离开平和的前一天晚上,吴川淮即兴书法创作,在没有打腹稿的情况下,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洋洋洒洒、一泄千里,写出了十多米长的《平和印象记》书法长卷,把几天来在平和的所见所闻所感都落在纸上。

在吴川淮的微信里每天都可以看到《贺云花鸟作品》、《今日日记一札》、《漆居斋每日读书》、《川言淮语》、《川淮翰墨》等内容。我想这种坚持是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执着。

吴川淮是一名记者,更是一位颇有建树的诗人,他对书法笔墨倾注丰富而浪漫的诗家情怀。欣赏吴川淮的作品,能强烈感受到一种诗性的笔墨、率真的风格,吴川淮书法,以颜真卿、章草为主体,兼及二王、北魏、汉隶等,“古意盎然,浑然脱俗”。他的很多作品都是既兴书写而成,笔墨的浓淡、线条的粗细变化、空间的切割组合,都具有鲜活的意兴。吴川淮的作品展示了他旺盛、倔傲而略带苍茫的感性生命。我想这每一件的书法作品都是一次生命本真的瞬间搏动,伴随着这种搏动,作品相应表现为线条流畅婉转、变化多端的飘逸潇洒,线条粗犷、墨色浓重、用笔如昆刀斩玉的苍茫、沉重,线条节奏明快、点面呼应灵巧、气脉流动的欢欣喜悦,线条干涩、断裂的万般无奈。他全身心地投入整个书写过程,把有形的线条融入与无形的生命融化在一起,自由地旋转、流动、跳跃------创造出一个个具有生命状态的结构和美丽乐章。他的创作没有太多的理性参与,而是带有几分陶醉、几分野逸、几分古拙、几分率真。他抛弃了理性化、程式化的所谓创作,这完全是书家生命本真的流露,是一种创作的高境界。

与许多书法家的创作有所不同,吴川淮的书法题材多是自创诗词。同他的书画相比,他的诗词创作量同样颇为惊人,题材内容既有对中国化及个人修行的思考,有对自然美景的抒赞,也有对生活中点滴美好的记录与感动。

手札是书法品式中较早、也能较为集中的表现书者一切面目的形制,它几乎代表了书家最高的艺术成就,是书者自身的学养、气质、胸襟、意趣的厚积,最重要的是它更接近于“自然”,是书者即时情境的真实表达。苏轼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手札所见之小,在尺幅内;所见之大,是书者的生命、宇宙的洪荒。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中写道:“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一点红即是无边的春色,一粒尘即是一个圆满的世界。

日记手札是吴川淮的书法艺术亮点,他天天都在写手札,一天一篇,将所见所闻记录于纸。他的手札风格介于王羲之与颜真卿之间、碑与帖之间,是心灵的真实,一种生命体验的真实,写得自然天真,随性随情,心之所想,笔之所出。他说:“每日手札,好像回到了年轻的状态,有时愤青,有时嫉俗,有时抒情,有时打趣,姿态不一,情从字出。”这是一种最好的创作状态。

吴川淮不逐名利不落时俗,永远朝着自己心中的纯洁与高尚前行。我敬重他对艺术的执著,更欣赏他的为人风范,率真坦荡,顶天立地。

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用最真实的自己,才能遇见最应该的那个人,遇见最应该的艺术。贺云也许就是这样的人,出生在部队的她,当过记者,是位颇有名气的诗人。她的花鸟画有了自己的格局、自己的气象,是大家闺秀的画,画的是传统,画的是自己,画出的是自己的审美,并充满诗意表达。

花鸟画的创作题材来源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对于创作的境界而言,齐白石大师有精辟的论述:“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俊雅中透出灵秀之气的贺云,诗意化、生活化风格是她绘画艺术的突出特色和追求。她的绘画作品构图别致,浓淡干湿自然,都散发着诗的韵律、意境和情趣。品读她的画作,人们会渐入诗境,会随着线条的流动和水墨的浸润,或轻吟、或低诵,沉醉于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

从她的作品中,可以品味出她吸收绘画营养的多样性,以及扑面而来的书卷气。也许是因为生活在北方,她有着温柔、平和的性情,她的画作既有北方画派的大气、粗犷,又有南国画风的隽秀、灵雅,婉约、豪放兼而有之。她是一个爱生活、爱花鸟虫鱼的人,多年的积累让她有着扎实的花鸟画功底,花鸟虫鱼在她的笔下自然地生存着、活跃着、跳荡着。贺云笔下的荷花、藤萝、葡萄、菊花等,鲜活流光、从然大气,构图别致,色彩逸致卓雅,特别是鸟类等常见题材更是不落俗法,能够化感官疲倦为视觉享受,既超越了真实物象的外在特征,从而凝练成其个人追逐的艺术价值取向,又不失大自然固有的本真属性,散发着一股强烈的人文主义迹象以及她个人本身所蕴含的茫茫诗心、浓浓诗情和仄仄诗意。她是把自己对世界与生活的满腔热爱和深沉眷恋都尽情地倾洒在了笔墨与线条之间。这正如石涛所说:“对花作画将人意, 笔墨传神总是春。”

贺云的画好,题款也好。有些画是吴川淮的题款,这些提款相当部分是是川淮吟出的自作诗。题款上面的真草隶篆,各有其长。她的画,恰恰就是夫妻二人相濡以沫的展现。

中国的书画圈里有很多令人羡艳不已的“夫妻档”,这些神仙眷侣们因笔墨丹青走到一起,他们的爱情故事,连同艺术家本人的作品一起,被追随者津津乐道。有“天下第一伉俪”的赵孟頫和管道昇,有“厮守半生,相爱到老”的张大千与徐雯波,有“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吴湖帆和潘静淑------。琴瑟和鸣的丹青伉俪吴川淮和贺云同样以生活诗意和作品的精致而让人羡慕和敬佩。

当年,吴川淮赢得了贺云的芳心,两人合出了诗集《川云集》,这诗集既是文化、思想、心灵火花的碰撞更是纯真爱情的见证。之后,他们好似比翼双飞鸳鸯鸟,以砚为湖、以墨为水、以笔为桨,在书画和爱情的海洋里尽情徜徉,散发出墨宝流韵画溢彩的伉俪芳香,可谓翰墨丹青写人生,珠联璧合绘华章!

“五月的风里 你款款地走来

而我竟被你点亮了

一反往日沉闷中 我那倔强的夯歌

竟在此刻 逍遥如橡树的婆娑

……

这沉沉沦沦的尘世里

千千万万的 画面 此刻也该生动起来

为了有你也为了有我

今后 这光亮就开始朗朗地照了

穿透年轮里风风荡荡的河

摇一只船儿 载着你也载着我…”

——(《五月——写给小薇(贺云乳名)》)

这诗足见吴川淮的才情、浪漫和对爱情的大胆规划。

“五月的梧桐 花落了……

香 依然销魂

依然在旷野的视距里

摆动着醉人的细风

依然在小道的弯延中

走出一程程迷蒙……”

——(《梧桐五月花》)

才女贺云在这首诗里写的是梧桐,其实更是一种感觉,一种韵律,一种激情,一种静观。我想,他们五月的日子有如梧桐树下月光的皎洁和美丽。

三十年前的月光照在他们身上,三十年后的月光依然洒在他们身上,月如初,人依旧,诗歌和书画照亮着他们诗意的人生。今年初冬,由《中国民族书画博览》杂志社,中国新闻出版书法家协会主办,北京瀚雅文人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窗边月如初——吴川淮、贺云伉俪书画展”开幕。夫妻办展,书画并蒂,全国鲜有,丹青伉俪用诗意,用雅致,花开倾城。徐青峰写诗评价:“满壁琳琅识者谁?云笺锦扇见丰仪。人言伉俪堪同道,我羡诗书可忘机。恰是临池能养志,不须举案自齐眉。他年隐寄丹青事,当醉云川墨一卮。而吴川淮是这样自评的:“窗边已经墨浸深,寄意翰墨作写真。平常日子平和意,一灯夜雨时诗心。” 我以为,这是一个幸福感爆棚的展览!是吴川淮、贺云爱情和艺术经营成果的展示。我相信,很多人看到这样的展览,汇聚在内心的,将是久久散不去的美好和对人生的热爱。小小的展览厅,群贤毕至,夫妇俩坐在那儿,与他们或聊天泡茶、或欣赏字画、或挥毫泼墨,岂不快哉﹗难怪老艺术家谢云高度评价说:“可以吗?大可以。飞花雪墨见文心。”

当代社会,人都浮躁,有的人今天写字、画画,明天就想成为书画家。在吴川淮、贺云这里,尤其是在他们的作品里,你会突然发现,这些作品艺术是那样的宁静,那样的平和,可以把所有的事情都放在身后,创造出那种静静的绚烂。还有,他们的展览所推崇的是一个家庭的文化氛围,充满着一种格调,一种爱好,一种朴素,一种色彩,重要的是通过艺术所呈现的文人高雅的精神世界。这是现代人所呈现的世界,传统而富魅力,这是最佳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自信而充实。

吴川淮、贺云男耕女织,翰墨为田,他们在书画苑中相携游艺,一路奔跑,让人感动惊羡。他们的故事让我看懂了,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时光静好,与君语的如胶似漆;细水长流,与君同的相知相守;繁华落尽,与君老的不离不弃。当然,很重要的是要有如歌的诗意生活。

 

链接:吴川淮,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新闻出版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出版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楷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法报》活动策划部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书法精英班学员、长安书学院副院长。中国书协《中国书法大事记》(1949-2007)执行编辑。书法作品先后入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第二届全国草书艺术展、首届西部书法篆刻展、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第五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等,获全国“海西杯”杯书法大赛一等奖,首届“林散之奖”南京书法传媒三年展佳作奖,全国“康有为杯”书法大赛三等奖等。作品被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军事博物馆、陕西美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贺云,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书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新闻出版书法家协会理事。绘画作品入展全国新闻系统书画展、中国民族书画院院士展、第二届中华之光全国书画展、第二届华夏之星书画展等。她曾是上世纪从八十年代活跃在诗坛的女诗人,出版诗集《川云集》,在《诗歌报》、《诗选刊》、《长安》、《中国诗人》、《铜川文艺》发表组诗,其诗歌《浅水湾》、《漠地》、《老地方》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