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飞扬林语堂
林语堂在平和度过快乐的童年之后,前往厦门鼓浪屿读书。当他行走于曼妙的西溪航道时,还是个质朴的农家小孩,或许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若干年之后,自己是个激情飞扬的人。
林语堂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二年级的时候,他四次上台领奖,这时候的他,光芒四射,让他的美名在校园里传播,廖翠凤也是在这时候听说了林语堂的大名。或许,这是林语堂激情乐章的开头。从那时候开始,林语堂把自己的激情乐章演绎得神采飞扬。在学校里,林语堂不仅仅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还是个运动健将,曾经参加远东运动会,练过垒球,还谈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尽管这场恋爱最后黯然收场。不过,看到林语堂当时在校园里豪情满怀地说“我要写作”,而陈锦端则是说“我要画画”,我相信,激情是他们这阶段人生的主旋律。1916年,林语堂以优异的成绩跨出校门,前往北京,在清华大学任教。
林语堂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的时候,离现在98年。从一些老照片可以看出,近100年前的平和是个偏僻的地方,当时的林语堂21岁。当时的林语堂行走在北京的街头,绝对是个乡下的孩子来到了大都市。不知道林语堂刚刚踏上北京的街头的时候是否胆怯过,不过他很清楚自己不仅对中国哲学一窍不通,甚至连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民间传说也一无所知。他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学充满漏洞,为此羞愧的林语堂恶补中国传统文化,他拼命看书,到北京琉璃厂书肆找书。
林语堂埋头研究语言学。在1917年,他在《新青年》发表了第一篇用中文发表的文章《汉字索引制说明》,尽管林语堂在圣约翰大学的时候就发表过文章,不过当时是用英文写的。这篇中文文章还是语言学的文章,得到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和钱玄同两位的赞赏,他们两个人为此文章作序。这篇文章引起了全国的注意,引发了部首改变运动,林语堂可谓是一举成名,他不是一步步积攒名声,颇有点高位切入的气势。第二年,林语堂的论文《分类成语辞书编纂法》在《清华学报》发表,再一年,林语堂被聘为“国语统一筹备会”会员,当时这会员全国共有38名,其他人士有蔡元培、沈兼士、许地山等人。其中许地山也是漳州人。林语堂还发表过《闽粤方言之来源》,出版过《语言学论丛》,里面收入林语堂有关语言学的论文三十二篇。
因为林语堂在一份英文报上发表了几篇关于通俗英文和意大利文演进的经过,引起了胡适的注意。胡适1918年到北大任教的时候,已经是全国知名的文学革命提倡者。林语堂以清华教员的身份前往迎接,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后来,林语堂和胡适建立了友情,当林语堂在国外陷入困境的时候,胡适给了莫大的帮助,可以说,林语堂和胡适,在一段时间里是“密友”。
林语堂激情飞扬的人生,到他出国留学的时候,暂时转换声部,或者说是另一种旋律。他历经了许多磨难,获得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博士学位之后回国。当时他从一间教室跑到另一间教室进行博士论文口试,而别人不知道的是他实际上已经买好了当晚回国的船票,这样的行为应该也是一种激情飞扬。
林语堂回国之后在北大任教,他加入了以鲁迅为首的《语丝》阵营,成为一员猛将,撰写了不少很有棱角的文章。他还上街,参加和军警的搏击,发挥自己在学校里练就的投掷垒球的技术,以致额头受伤,留下一道疤痕。他参与组建民盟,撰写被军阀政府杀害的学生刘和珍、杨德群,他因此被列入军阀政府通缉的黑名单。这时候的林语堂,他走在前列,他不是茶,也不是咖啡,而是激情飞扬的战士,是以另一种方式写诗的诗人。
当《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杂志相继创办的时候,林语堂的笔调慢慢发生变化。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林语堂这时候已经从激情飞扬慢慢转向了幽默、闲适,林语堂新的乐章开始了。当我们现在在品读林语堂的时候,我们听到了这种变化,或许,不同的人滋味不同,感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