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155期>正文

品读云洞岩

作者:◎杨平端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6年12月19日

有些历史是需要品读的,正如心灵需要交流。我们总能在这样的对话中把玩时光魔方一般,把逝去的历史拉回,或者我们走进曾经的过往。每一次攀登漳州云洞岩,心中总会涌动着许许多多的感慨,让我禁不住细细品读,俨然品尝闽南的功夫茶,滋味无穷。

云洞岩系闽南名山,俗称洞仔岩,因山上岩洞"天将雨则云出,霁则明而云归"得名。云洞岩不高,海拔仅220多米,但是,它秀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的目光。云洞岩面对九龙江,平地拔起,远望宛如山石盆景,近观若有千山万壑,素称"丹霞第一洞天"。明代翰林学士丰熙称:“山尽石,石尽美且巨,他山莫侪。”尚书陆定的“突兀万石攒,逶迤两溪抱。风挟云进凉,泉留月亭皓”,颇能概括云洞岩的全貌。云洞岩内有一个巨大的石洞,可容纳千人,称千人洞,洞内深幽奇特,洞间有石缝相通;而最高石峰为天柱峰,石峰笔峭挺直,直插云天;还有极窄的一线天,仅容一人侧身经过。从一线天往上看,只见两边岩石如刀削斧劈般陡峭,让人不禁心生敬畏。在爬一线天的时候,时常会有人拿比较胖的人开玩笑,说一不小心会被卡在那里,进退不得,让游览的行程多了许多笑声,

更为有趣的是山顶的风动石,成千上百年,那块巨石就缀在山崖边,仿佛一不小心就会滚落下去,让人捏一把虚汗。除此之外,还有三月峡、一川风月、仙人迹等40余处胜景,所有的这一切,都出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游客的目光有应接不暇的感觉。

当然,云洞岩吸引目光的不仅是它的秀美,更因为它的文化。秀美只是外貌,固然能够悦目,文化则是灵魂,有赏心之用。攀越山岩,不同的景点在眼前出现,脑间徘徊的是典故,各样的故事也纵横奔突。相传隋开皇年间(581~600年),有潜翁者居山上养鹤修道,山下时闻鹤鸣之声。《漳州府志》记载,云洞岩顶有仙亭岩,“山岩石壁,高出云霄。宋僧人往,见二士对弈,就之,化为白鹤,冲天而去。”所以云洞岩又名“鹤鸣山”。

因为云洞岩风光秀美奇特,所以吸引了不少名人学士在此隐居讲学。宋代理学家朱熹曾在云洞岩讲学,“溪山第一”、“石室清隐”这两处题刻就是朱熹的亲笔所留。明朝时,为纪念朱熹,在云洞岩山的南麓修建朱文公祠。后来,原建筑损毁,去年又重新修建,新建的朱文公祠为一明两暗的庑殿顶式仿明建筑,严格按照明朝的风格修建,古色古香,朴实无华,体现朱熹的清正廉明,把对人的思念融合在建筑之中。

云洞岩留下的不仅仅是传说。云洞岩被誉为“闽南第一碑林”,在这座山上,聚集着203处历代摩崖石刻,有行书、有楷书、有草体、有隶体,所有的字,或者刚劲,或者飘逸,无不浑圆天成,一笔一画都透露着端庄凝重的气息。整座山,简直就是一本活灵活现的书法全集。 这些摩岩石刻,最早是五代时期的“许昔寻偃月子至此”题刻,至今已1000余年,许多过去的岁月都成为浮云,这几个字却钩沉了当年的记忆;字体最大的是在天柱峰百丈峭壁上,刻有“搔首”二字,每字2米见方;而字数最多的,要数明代翰林学士丰熙的《鹤峰云洞游记》石刻,书法遒丽,全文1100多字,为国内碑林所罕见。所有的这一切,形成一景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构成了云洞岩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底蕴,云洞岩就不会很轻盈,而是沉甸甸的有分量,味道也如同那些风格各异的石刻,具有不同的韵味。

行走在云洞岩,也就不是简单地看看山景,更多的是在品味,品味一座山,品味许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