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精神传后人 民风淳朴建家园
——共产主义革命先驱黄廷钧
在霞寨镇,有一位很“牛”的共产主义革命先驱,与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为留法同学,他就是黄廷钧。近日,笔者来到霞寨镇大坪片区村东村山美社,专访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革命先驱黄廷钧之孙黄瑞观、曾孙黄民海、黄聪海等人,参观拍摄了黄廷钧的故居。
从“科学救国”论者到信仰共产主义
黄廷钧是闽南早期农民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吾人读书求知识,本为社会进化而牺牲。”共产党人黄廷钧少年立志,献身于救国救民事业;留法期间,他从一个“科学救国”、“实业救国”论者升华为初步的共产主义者;回国以后,他积极从事革命活动,点燃了平和县农民运动的火把。
黄廷钧(1898年~1930年),又名铁台,平和县霞寨镇村东村山美社人。父亲系晚清秀才,以行医和教书为业。廷钧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16年考进厦门集美学校,接近进步人士,受到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常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书刊。1919年9月,黄廷钧等5名平和籍青年远渡重洋赴法勤工俭学,在周恩来和彭树敏等同学的帮助和影响下,黄廷钧以绝大部分精力研究社会科学,尤其是马克思的经济学,决心从事国民革命运动,开始从一个“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记者转变成为初步共产主义者。
1925年秋,廷钧离法回国,首先考察广东海陆丰农民运动情况,冬至前回到平和大坪,以留法学生身份投身国民革命。他同曾在厦门集美学校念书的黄道乾一道于1926年农历正月,在大坪的碧村(田中央)、新寨、王厝、新城和铜场、小坪、双坑等地办起7所平民夜校。廷钧以民校为阵地开展革命活动,使学员成为农民运动的中坚力量和农民协会的领导成员。同年初夏,他在大坪、小坪一带先后建立4个基层农会,提出二五减租,开展抗捐抵税、反对抓丁派款等斗争。
1926年10月,朱积垒从广州农讲所(第六期)学习结业,返回平和开展革命活动。黄廷钧和朱积垒紧密配合,扩大农会组织,成为平和县工农运动的发起人和领导人之一。1927年1月,他同朱积垒、朱思前往漳州出席中共闽南地区党的代表会议。是年春,黄廷钧和卢恩潭等在大坪三溪墟组织国民党区党部,协助朱积垒、朱思等搞农运。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黄廷钧负责全县工运。5月9日,他在大坪召开群众大会,声讨蒋介石背叛革命的罪行。5月30日,他发动农会积极分子集会纪念“五卅”惨案2周年。当时,国民党右派唆使爪牙,两次用石头砸他屋顶,强抢他家鸡鸭,扬言要放火烧他房子,上书控告他“唱言共产”的罪行,他都置之度外,继续在芦溪、崎岭、山内、坂仔等地进行革命活动,组织反击国民党右派进攻。8月朱积垒到山美村与黄廷钧研究工作,黄之母卢松、妻周野取出自己积攒的钱银,送给朱积垒作为革命活动经费。
黄廷钧由于多年的奔波,积劳成疾,1930年初病逝。
美丽山村 民风淳朴
黄廷钧出生地在大坪的山美社,俗称“山尾”,位于大坪平原西沿,背山面溪,房屋依山而建,属于村东行政村所辖。原由“山尾”和“宝山”两社组成,山尾主居许姓,人口两百多人,宝山主居黄姓,人口一百多人。根据《大坪黄氏》所载,此社黄氏房支的脉络:质斋公(大坪开基祖)---蔡仁公(第十世,西爽楼开基祖)---应霁公(第十一世,聚德开基祖)---逊敏公(第十四世,聚德楼开建者)---文光公(第十六世,开基宝山),黄廷钧属大坪黄氏第二十二世,后裔已繁衍第二十六世。山美社民风淳朴,许、黄两姓和睦相处,自古以来通婚联姻,亲如一家。现在的山美社与周边田中央、岭尾埔、湖山、大水路、虎空诸社连成一片,形成集镇化的大村落。
黄廷钧的父亲为晚清秀才,从事教学行医,黄廷钧自小就得到良好教育。
朴实正直 自力更生
黄廷钧英年早逝,遗孀周野将独子抚养成人,直至八十年代,周野以八十多高龄过世;儿媳卢氏乃小坪彭林顶楼人,从小就嫁入黄家,奉侍婆婆,相夫教子,直至去年逝世,享年八十九岁;孙黄瑞观今年六十八岁,在家务农;曾孙黄民海、黄聪海皆出生于七十年代,现都成家立业,曾孙黄聪海中学毕业后应征入伍,成为北京空军某部志愿兵,退伍后在厦门市翔安区创业。
黄廷钧有两个弟弟:火炼(居平和)、廷辉(居南靖);火炼育有二子:水土、达彬,侄儿达彬过继给黄廷钧、周野夫妇,黄达彬曾任平和县宣传部副部长,育有二子:黄浩、黄考;侄儿水土育有二子:长来、长青,二孙:海山、林杰。
黄廷钧的后人们,朴实正直,勤劳节俭,自力更生,他们以祖辈道德为榜样,继承先祖遗志,弘扬优良的革命传统,在各行各业中,遵纪守法,兢兢业业,靠自己辛勤的双手建设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