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驭蜗牛闯世界的老人
在平和县文峰镇境内西蝉作业区的一个山旮旯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身材不高但体形结实的老人,忙碌在池塘边、草地上。不过他的忙碌看上去更像是一个顽童在玩耍:要么老半天痴痴地蹲着看蜗牛在地上爬;要么抓起一只蜗牛盯着看。不了解的人以为老人是在闹着玩,殊不知这正是老人的主业——观察蜗牛。这个老人不是别人,他是有着“中华白玉蜗牛之父”称号的蜗牛研究专家,中国白玉蜗牛研究会会长叶阿彬。
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这个大千世界里闯荡方式各不相同,叶阿彬与众不同在于他几十年如一日地钻研蜗牛,驾驭蜗牛闯世界,竟然闯出高大上的风范。他的蜗牛生物科技研究基地的墙上挂满各个时期的照片可以见证他有过的辉煌:有国家领导人接见的;有外国大使前来参观的;有境内外众多媒体采访的。面对这些照片,叶阿彬平静地说,这些都是过去的历史了。
蜗牛究竟深藏着什么魔力,吸引了叶阿彬,让他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呢?
叶阿彬今年已经69岁了,生于福建漳州,他这个“蜗牛之父”雅称来之不易。叶阿彬说,他从小就醉心于姿态万千的生物世界,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爬的都觉得新奇,“8岁时,开始对蜗牛产生浓厚的兴趣,把蜗牛带回家里,用罐子养了起来”。随着年纪增长,他养殖的蜗牛越来越多,发现蜗牛生命力强,繁殖能力旺盛。有一天他听隔壁老人说蜗牛也能治病的时候,他的心里就埋下了培育蜗牛造福人类的梦想。在别人眼里这只是一次普通的聊天,但对有着养殖蜗牛经历的叶阿彬来说,却是一次由兴趣向实用的转变拐点。
叶阿彬后来到平和安厚农场也就是现在的西蝉作业区上山下乡,直到 1976年回漳州到市罐头厂工作,这期间他一直没有放弃心中的追求,他与妻子一起利用闲暇时间跑到野外大树下、菜园子、小河边捡拾野生蜗牛,带回家里饲养,潜心钻研蜗牛生活习性和饲养方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从报纸和电视上确定自己饲养的蜗牛是一种能够食用的褐云玛瑙蜗牛,江苏、浙江等地早就有人在做“蜗牛菜”后,便将家里饲养的玛瑙蜗牛一批批地销往江苏、浙江、湖南。
1982年的一天,叶阿彬在《参考消息》上第一次惊讶地关注到白肉蜗牛的消息:台湾教授培育的“一只刚出生不到一钱重的小蜗牛(苗)相当于48美元,一只七个月大的白肉蜗牛(种苗)价值724美元。”这比世界上的黄金价格还高呀!这一则消息促成了叶阿彬蜗牛研究从黑色的褐云玛瑙蜗牛转向白肉蜗牛。
经过三年多的时间、七代的繁殖和纯化,到1984年秋天,叶阿彬与妻子一起终于从家里饲养的蜗牛中,培育出了第一代纯白的珍稀白肉蜗牛,这在蜗牛行业具有里程碑意义!
叶阿彬不仅自己养殖蜗牛,也带动人们批量养殖。由于他,漳州形成了蜗牛养殖行业;由于他,漳州罐头厂开始生产蜗牛罐头;由于他,中科院遗传研究所陈幼臣教授专程到漳州调研。叶阿彬一直在蜗牛培养开发第一线辛勤工作,名气也随着蜗牛产业的壮大发展越来越响:1987年,成功提取蜗牛酶;1988年5月,在杭州举办第一次蜗牛品尝会;1988年10月,到北京人民大会堂主持蜗牛品尝会!
此后,他与人合作编写《中国白玉蜗牛养殖技术》《蜗牛菜谱》等具有可操作性的实用书籍,为白玉蜗牛的养殖指引了一条阳光大道。到了1988年,叶阿彬的白玉蜗牛养殖场先后牵动了法国、意大利、日本、菲律宾、美国和联邦德国以及港澳的客商的敏感神经,但是,叶阿彬不满足于蜗牛冻肉的出口创汇,他还有更大的梦想——蜗牛酶的提取!
他的梦想动因来自于蜗牛酶、蜗牛蛋白酶神奇的功效与巨大的市场潜力!蜗牛酶具有优良的生物“破壁”(分解)功能,可以提高生物活性且易于被人体高效吸收,在各种保健品、化妆品生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效。并且蜗牛酶是一种复合酶,从中又可以分别提取蜗牛蛋白酶、蜗牛胆碱酯酶等九种单酶。
叶阿彬带领自己的团队组建蜗牛生物科技园,日夜工作在自己的研究基地,一个个领先世界的实验和数据相继产生:2008年,从蜗牛内脏直接提取蜗牛凝素和蜗牛粘液胶原蛋白酶成功。此后,成功获得蜗牛酶的提取和保存方法;成功获得番石榴果片的制备方法;成功获得蜗牛粘液的提取方法;成功获得蜗牛蛋白酶的提取方法……他已经先后斩获11个国家发明专利。
“接下来我们将与福建省原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将我们的专利技术转化应用,将产品推向市场,把我们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人类共有的福音!”谈到下一步的规划时,叶阿彬神采飞扬,一点也看不出是一个年届七旬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