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洋博士同游太极峰
一座山的名气与它的名字大气与否并无绝对的因果关联,如果名字很奇特,而山上却无实质内容,反而更让人失望。位于平和县南胜镇的太极峰的名字本身就非常有诱惑力,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因此,在一次下乡采访时偶尔听人说起它的时候,就非常的渴望前往,想要看看太极峰上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神秘,怎样的神奇,竟敢取名“太极”!
有时候我还真是相信了天地人能够合一的玄学,因为这样的渴望刚在心里扎下根不久,机会就来了。
那是五年前的盛夏季节。七月流火的日子里,南胜镇政府来了一批客人,他们有来自法国AMA设计公司的史迪文先生,上海艾蒙建筑设计规划有限责任公司的设计院张鹏院长,他们从大老远的地方跑来,为的可就是这个太极峰。
由于考虑到路程较远和观赏山景的光线之故,只好放弃中午休息的机会,大家吃饱午饭后就开始赶路。在南胜镇党委政府领导的陪同下,客人们驱车一路望山上走,直接来到邦寮山水库边。正值夏季多雨季节,水库蓄满了蓝莹莹的水,映入大家眼帘的是一幅绝美的蓝天碧水图。
红鼻子白皮肤的史迪文先生可是此行的主角,他可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拍摄的机会,刚到水库岸边,手中的数码相机就拍个不停。
阳光非常强烈,照得人们睁不开眼,向稍远处望去,蓝天如洗,白云如练,青山耸立,碧水澄明,色彩对比非常鲜明,的确是一个外出旅游观光和拍照的好时机。
大家稍等了十几分钟,一只小铁壳船腾腾腾地冲过来,搭载着我们十多个人,往水库彼岸驶去。
本来天气是非常的热,可是站在铁壳船上不到一会儿,人们就忘了热,铁壳船划开水库的水面,打开了一扇清凉大门,让大家顿觉神清气爽。渡船的艄公反复交代,不要随意走动,要保持平衡,这让大家一下子意识到,我们一行人此刻正站在水库中央,危险。
据介绍,邦寮山水库集雨面积达18平方公里,水库坝基海拔760米 ,水库蓄水最大面积100亩,长3000米,宽20到50米之间,水深13至25米,总库容160多万立方米。大家都没想到在这高山之上,围拢的群峰之间,竟然会装有这样的一湾碧水,水质清澈,波光山色,仿佛进入另一桃源胜景,太让人兴奋了。
山随船走,水天一片辽阔。我手中的摄像机开始忙活起来,我靠着小铁壳船的栏杆,尽量保持身体和摄像机的平衡稳定,拍摄岸两边美丽的山景。最奇特的是这里山的外形地貌,它们犹如一支支巨大的刚冒出地面的麻竹笋尖,那一块块依附在山顶的石头就像是笋的外衣包裹着山体。小船一直往水库的东边驶去,四周风景次第展现在游人面前,群峰相连、异石堆叠,石缝之间挤出一簇簇坚强的绿树,令人陶醉,令人留连。
太极峰,到底还会有着怎样的景色,在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下午4点时分,小铁壳船终于在水库的东南方向靠了岸,我们一行人分两队登山,史迪文先生和张鹏院长跟我们一起走。
行走过程中,南胜镇党委书记告诉大家,双赢集团董事长、总裁蓝森古先生拟斥资2亿元资金,投资开发太极峰旅游项目。该项目将采取“生态旅游+农业观光+种植养殖+休闲运动+酒店+旅游配套项目”的综合开发模式,把景区打造成集生态旅游、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种植养殖为一体的旅游综合胜地。2亿元资金可不是小数目,到底是什么好风景,让一个集团老总下了这么大的决心呢?出于职业的敏感,我的心里又多了一个疑问。
山路可真是不好走,一路向上走着,大家都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先前来过几次的书记说,上山估计要走一个半钟头,下山只要40分钟。山路两边,森林茂密,不见阳光,而且由于山路被树木、藤条、野草交相覆盖,形如洞穴,一行人如同穿行在洞穴之中,天气就显得特别憋闷。上山的路上,大家走的速度可不快,我抓住机会靠近翻译,向他打听那位洋客人的信息,这才知道他的名字和身份。史迪文居然是旅游景区策划设计方面的博士级专家。
大约走了一个钟头后,在一段陡峭的山路上,上海设计院的张鹏院长首先表示“服输”了。大家就把随身带的荔枝留下来一些,让他坐在路边石头上歇息,等待大家登山后原路返回。
山路一直向上,正爬着,忽然又掉头向下走了一段,上上下下,闪展腾挪,如此反复五六次之后,年轻的翻译在距离峰顶约20分钟路程的一个拇指石地方,也双手直摇表示坚持不下去了。倒是那位看不出年龄的史迪文,一路轻轻松松的走在前头。
下午6点时分,我们一行人终于登上太极峰。虽然已是夕阳西下,暮色逼近,但是光线还行,太极峰的美景一览无余。据了解,太极峰景区内植物种类繁多,乔木、灌木等植被覆盖率达65%以上。境内为燕山期的岩浆岩,大部分属酸性、中酸性岩类,由岩基、岩株、小岩瘤形成奇形怪状的岩石群。
被汗水浸透的史迪文顾不得休息,拿着相机不停地拍照。我也顾不得喝水,作了几个深呼吸,平静一下剧烈的心跳,抓起摄像机拍摄眼前的壮丽美景。太极峰山色秀美,都保持原生态,植被基本没被破坏,奇峰异石,一个山头就是一个盆景,很漂亮。
就在史迪文先生停下喝水的时候,我用简单的英语口语和他交谈,知道他才35岁,比我年轻好几岁,我用手势示意要采访他,让他简单谈一下太极峰的景色特点,他表示同意。他说,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他一开始就喜欢上它了,刚才,当他来到那个水库边,再爬到山顶,发现这是一个很有开发价值的地方,可以看到远处的风景,美不胜收,尤其是那些奇石、怪树令他流连忘返。史迪文说,他走过世界上很多国家,为很多美丽的景区做过策划和设计,像这样由石头和绿树组合的美景却还是第一次见到。史迪文说的这些英文,我后来是找了正兴学校的英语老师翻译才完全明白了他说的意思。
太极峰是全景区第二高山峰,镇山宝石高15米,宽10.18米,厚8至9米,正面有石刻文字,写着“太极峰”三个宋体大字,落款写着“乙未季秋吉旦开山僧道宗勒石”13个宋体小字。据查,乙末季秋即1655年9月,时为清顺治12年暨南明永历9年。道宗原名张木,1613年出生于平和县小溪后巷村,少年时就到诏安报国寺出家,后辗转于云霄龙湫岩、东山九仙岩。据考证,道宗是诞生于明末清初的反清复明结社组织天地会的真正鼻祖和领导人,这块明末清初勒石,映射出一段惊天动地的故事,为景区的开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人文背景。当地还传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还是闽南特委和红三团活动的根据地,红军撤退转战别处时,在山顶某个洞穴留下了十多担宝藏。听说藏宝的图纸被撕作三份由三个红军战士分开保管,如今已经成为一个谜了。
同行的向导南胜村民蓝汉中说,20多年前他就曾经来过这里,但是当时没有那个意识,不觉得这里是旅游风景区,通过最近到外面走走看看,与外面的世界多作比较之后,才感觉这里作为旅游景点是非常理想的。他说,除了刚才大家看到过的拇指石,和眼前的太极峰巨石,山的更深处还有诸多迷人风景,如金猴手印、鸡笼山、狗断尖、水鸡石、石笋尖等等。
这些景点,光从名字听就富有韵味,可惜山路难行,而且时间也不允许我们多逗留,否则就无法下山了。我想,当年道宗在此勒石,取名“太极”,应当是指这里地貌原始,混沌未开之意吧。
在匆匆的下山途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拇指石,当时天幕已近黄昏,山色一片混沌,高耸的拇指石特别突出显眼,如昂首翘起的蛇头兀立在山顶,作冲天腾起之状,那印象至今留在脑海里,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