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148期>正文

千里转战下闽南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6年10月31日

1935年4月10日,闽西军政委员会扩大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并确定了“广泛的、灵活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争”的新策略。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将闽西南地区划分为三个作战分区。其中,以红九团第一营、第二营和永东游击队成立闽西南第二作战分区,吴胜任司令员,谢育才任政治委员,赖荣传为政治部主任,任务是开辟永定、平和、饶平、云霄、漳浦各县边区,打通与闽南红三团的联系。

红九团于1935年上半年开始就做了向闽南发展的准备,先是以金丰大山为中心,开展永东县各乡村的工作,以此作为向闽南开展工作的第一基地。之后,红九团由永和靖边境向闽南挺进,经平和的大坝头,过芦溪河,进入秀峰山区,在永和埔一带积极开展军事活动,通过开展游击战争寻找红三团。

红九团选择平和长乐秀磜作为重点,清除附近残余反动势力,并派罗桂华、张全福、林宗保等政工干部,留在平和秀磜、山顶坪、白花洋等地开展地方工作,恢复这些地区的革命活动和党的组织,还把秀磜、山顶坪等村建成红九团下闽南的前进基地及伤病员的疗养处和转运站。在几个月时间内,红九团转战整个平和北部地区,先后出击平和第一区的苦竹洋、白龙岭,夜袭平和县城九峰,攻打平和第二区大坪乡,摧毁坪土回民团据点“永思楼”。

1935年7月下旬,红九团从秀磜附近出发,经大埔的大东、上清溪、饶平的上、下善,又从庙埔附近直下诏安境内,再由秀篆出发,经平和大溪,进入红三团所属的饶和埔边区游击队的活动区域,攻下诏安官陂格贝楼民团据点,并在三角塘大青山下与饶和埔游击队取得联系。此时,云霄、平和、漳浦各方敌人约三个团兵力向红九团急速扑来,为避敌锐气,红九团与饶和埔游击队一起迅速由原路返回秀磜。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1935年秋红九团分为两部分行动,又一次向闽南进军。政委谢育才率第三营在平和西北部频繁活动,把国民党闽南保安独立第三大队张河山部引入长乐,并予包围,把敌人的注意力引向永和埔边。由吴胜、赖荣传率团部及第一营进军闽南。在饶和埔游击队带引下,吴胜率部采取远程奔袭战术,迅速通过饶平上、下善,进入诏安龙伞岽楼仔村。之后,第一营又从诏安官陂菜头坑出发,奔袭平和大溪区公所和八十师设在大溪的临时兵站,歼敌人一个连,缴获一批枪弹、被服及药品。随后红九团官兵换上缴获的国民党军装,从容通过平和安厚、云霄马铺白区,进入靖和浦根据地的五寨、南胜。

8月中旬,红九团一部在平和南胜横石村,与红三团三连一排及靖和浦县委领导人朱曼平取得联系,并由红三团战士带路,越过平和望旗尖山,抵达平和三坪革命根据地,与闽粤边区特委在三平寺相会,红九团终于完成打通与红三团联系的任务。

两团会师后,双方领导人召开了数次座谈会。吴胜、赖荣传向闽粤边特委及红三团领导人传达了中共中央、中央分局关于实行游击战争战略转变的指示精神,并与闽粤边特委书记黄会聪、特委常委何鸣、红三团团长张长水等人就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交通站,统一领导等问题进行了商讨。8月下旬,中共闽粤边特委为红军两个团的胜利会师,在平和文峰山前村召开了庆祝大会。

红九团撤离闽南时,留下20多个伤病员在红三团的后方医院治疗。为尽快建立交通关系,闽粤边特委派红三团一个排随红九团行动,以期建立交通站。

红九团1000多人的武装力量下闽南,是福建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红军游击队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红九团下闽南与红三团会合,不仅沟通了两块游击区间的联系,且开辟了新区,更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对粉碎国民党军队的“清剿”,推动闽西南地区,特别是闽南地区反“清剿”斗争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