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与快乐
生活的节奏太快,曾经的纯粹和快乐似乎渐渐远离,还能那样单纯地生活吗?能,只要心中有光明,你会发现,幸福还在敲门。经历过风风雨雨的陈秀卿就是这样的一位智者,她的口号是“向快乐出发!”
多年来几次采访过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女书家陈秀卿,但对她仍知之甚少。国庆节期间,陈老师及其爱人在朋友的引荐下到我的老家芦溪体验农村生活,两天的接触才发现陈秀卿老师的生命里充满着快乐与纯粹。这诚如文学大师林语堂的快乐观:“人生快乐的问题生之享受包括许多东西:我们自己的享受,家庭生活的享受,树、花、云、弯曲的河流、瀑布和大自然形形色色的享受,此外又有诗歌、艺术、沉思、友情、谈话、读书的享受,后者这些享受都是心灵交通的不同表现。”
从美丽的鹭岛驱车直接到偏僻的乡村小镇,七十岁的陈秀卿老师显得从容、自在而富精气神。看芦溪土楼、赏荷塘月色、品白芽奇兰、吹着暖和的山风,她们沉醉在这金秋山村的美好风景里,享受着一种优雅、恬静、随性、自由、清逸的时光。
陈秀卿1947年8月生于福州。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刻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书协副主席、福建省刻字艺术研究会主任、厦门书协主席。书法师从于著名书法家钱君匋、虞愚、罗丹等人。她多年来坚持自作诗词,咏物抒情,倡导“诗意的书法艺术”,踏踏实实地依凭传统的滋养,从书法的角度学习书法,从书法的层面创作书法。长期耐心地在发掘深层次的书法美的同时,还将目光投向既是视觉又是触觉的中外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她试图将汉字的实用性、艺术性、工艺性与抒情性融汇一体,她不拘一格地吸取着古代陶文、甲骨文、金文、瓦当、砖铭、石刻、简牍、手卷以及各种式样的造型美。陈秀卿的行草自然、轻松、潺湲,从技法上看,是消融了过多的刻板的法度,尤其起笔的藏按、行笔的顿挫、折笔的方挺,大都化为自然感觉下的书写。
陈秀卿对艺术美的追求经常表现出高度的自由,她看中的是质朴、自然,向往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大美境界。所以这样纯真地道的原生态农村环境还真让她有些激动,在芦溪,她可以和年轻人在乡间小路散步、聊家常、谈艺术;可以入田间看稻、爬山头采柚;可以和乡野农夫共进晚餐;可以通过微信视屏让远在北京工作的女儿与大家一起分享乡村生活体验的快乐;晚上还可以和村里的戏迷们一起坐着板凳认真地看着很接地气、很有故事的农村文化盛宴——“社戏”。 陈秀卿参悟佛学,尊重群众的信仰,认为“社戏”、“神戏”是民间的习俗也是群众的信仰,这种信仰使民众产生凝集力,让他们更加的自由和谐。
陈秀卿的书法艺术中流露出自然、轻松,她将那理性、法的高高在上的“判官”,引下高台,伴随其心灵情感的直觉、善的流淌。她的为人如同她的艺术观,我想,这其实是平等观:在低处,不会觉得低;在高处,不会觉得高。一切依照本心,磊落行事。创作时有饮尽西江水的气势,待人时就是如水的温柔。所以,和她接触,听她讲话,总觉得自在,可以感受到其温暖的情怀,如履春风,如沐春雨。我侄儿说:“她的话直入心灵,让人舒畅,催人奋进。”牙齿蛀了一半的小孙女还调皮地要我下次再要求那位“奶奶”过来做客。
林语堂说:“我觉得艺术、诗歌和宗教的存在,其目的,是辅助我们恢复新鲜的视觉,富于感情的吸引力,和一种更健全的人生意识。”我想,陈秀卿老师就是在践行大师的这种观点,她在书法、刻字、写诗、作画等领域都造诣极深,就如熔铸了轻松与欢笑的心灵中流淌出来的物的形式。同时她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她说:“分享,就是布施。而布施对于一个居士来讲,是很快乐的事。”在她眼里,有能力付出就是最快乐的事。
在陈秀卿的思想的天空里,既有老子、孔子、庄子、王羲之、苏东坡等人的名字,也有王阳明、林语堂等,而且借用他们的思想丰富自己对艺术的认识。所以,林语堂的"纵令这尘世是一个黑暗的地牢,但我们总得尽力使生活美满";苏东坡的潇洒幽默,享有高度智力和赤子之心,"大处为国为民"而又常常刁皮可爱,能够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刻时光,能够大彻大悟,"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的快乐观点或许在影响着她。
心有大爱,满怀真诚,向往美好事物,追求幸福感和纯粹快乐的人生。这也许是陈秀卿这位值得大家尊崇的绚丽多彩艺术家生命里的最具魅力的状态。
所以,佛陀在《本事经》中云:“由意有清净,故有说有行,乐随此而生,如影随形转。”有了清净的心,身体和语言就会变得清净,所做的一切会感得乐果,这种快乐就像影子跟随身体一样,无论到哪里都会跟着你。这种快乐会让你的生命绽放美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