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昭:仰德而知遵
《雁塔圣教序》有句话:“当常现常之世,人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这里的“仰德而知遵”意思就是要敬慕德行也要懂得遵循礼仪。
古邑九峰有一处很出名的民居叫“仰德居”,其族人就倡导“仰德而知遵”这样的为人理念。今年九十岁的九峰镇“仰德居”主人朱子昭就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他以“仰德而知遵”作为人生信条,以投身火热的革命事业为宏志,以练习书法而淡泊名利、修身养性、健康长寿。
“仰德居”在九峰镇的明清古街旁,在前往的路上,不时可看到明清时期的寺院、宗祠、家庙、民居等建筑,还有民国时期的商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口号,岁月的痕迹斑斑。漫步这里,短短的时间,就会走过了明、清、民国,真有一种穿越时间隧道的感觉,可以嗅到到从氤氲的芬芳中走来的古镇旧事。古街古巷,它们在快速发展变化的城镇里古韵永存!荣华也好,平凡也罢,终究成了无声的历史,成了一本厚重耐读的书,在以后延绵的岁月里,总有人会时不时地念着它,一如我一样,在秋天某个艳阳高照的时光里去品读这样一位充满故事的老人。
见到这位备受尊崇的老人时,他状态极佳,正为自己的侄儿,今年77岁的朱元暹题写“朱元暹师生作品集”,还为家人再题“仰德”两字,并为朋友现场创作一些作品。朱老的行草书,不急不火,不紧不慢,在徐徐缓缓之中,用笔圆劲有力,意和气平而又气脉贯通,清韵弥漫,文气氤氲,犹如闲庭信步,又似行云流水,给人一种“淡泊平和,真气弥漫”的感觉。这些作品大多反映了他的情绪变化和审美趣味,而且大都有感而发之作,是岁月积累、生活积累、情感积累的结果。
朱子昭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父辈们的“德才兼备”观深深植入心灵。“做人要德才兼备。德为先、才为次。汪精卫虽很有才华,但是他做了汉奸,所以做人一定要德才兼备。”
朱子昭7岁读私塾,喜爱书法的他开始临摹古代名家字帖,小小年纪便练就了漂亮的字。那时候,他经常在父亲开办的文具店——中英书社写字。“有一次我刚好站在小凳子上,那凳子是竹子做的,我站在上面写大字。平和县当时的县长叫李鼎,他到店里来,看了非常高兴,在我头上摸一摸,说:‘小朋友啊,你这书法写的很不错啊,给你奖励了三块银洋’。” 朱子昭畅快地回忆小时候的故事。
长大后的朱子昭胸怀理想,励志成才,先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英士大学和浙江大学并走上革命的道路,参加了李德生部队,并就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政治大学,在部队的报刊杂志担任记者和编辑。
抗美援朝期间,朱子昭以战地记者身份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军第四十五师第一三五团二营六连和黄继光同一连队。“我认识黄继光。他是四川省中江县人,他有一个特点,很害羞,我们在连部工作,他要经过营部,送文件的时候,我也经常跟他开玩笑。有时候打扑克,他输了,我就敲他的鼻子。”朱子昭努力回忆与黄继光相处的时光。
在上甘岭战役中,朱子昭在距离黄继光50多米的地方看到黄继光用胸口堵住敌人的枪口而壮烈牺牲的场面。“当时战场上敌人碉堡的火力强,战士为攻碉堡一个个倒下去,黄继光也冲上去,把手榴弹扔到碉堡,轰隆一下,就爆炸了。但是敌人的碉堡太过坚固,没有被炸掉。机枪还在猛打。黄继光很生气,就带上很大块的泥块,慢慢挪、慢慢爬,靠近碉堡那个枪口时,他就站在那个泥块上面,把胸脯贴上那个火力口,敌人的机枪马上就哑巴啦,我们的战士一拥而上把敌人消灭了。”朱子昭认真地讲述战斗的细节。
之后,朱子昭写了一篇题为《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新闻,报道黄继光的英雄事迹,在全军和全国人民中引起强烈反响。
抗美援朝结束后,朱子昭回到福建连江县工作,成家立业,离休后回到自己的家乡——平和县九峰镇过着稳定而闲适的生活。晚年时期,书法成了他的最爱,他认为“学习书法就是学习做人”。学习一种甘于淡泊、甘于清贫、甘于寂寞、甘于孤独的品质。学习书法就是磨炼意志,陶冶情操,提升人格,健康长寿。
书法对于朱子昭说,既是一生选择的爱好,也是作为修身、养心、养性、养生的一种方式。与其说是朱子昭的艺术追求,不如说是他选择的一种生活态度。这种态度让他始终“仰德而知遵”,让他放下或者舍弃了书法之外的东西,比如功利,名誉等等。少了功利心,写字自然便脱俗,雅趣就多起来。正因为有了这种淡泊平和的心态,他的书法便拥有那份自然,那份清逸,那份疏淡,那份萧散,那份烂漫,那份恬淡,还有那种书卷味。
让我们一起期待朱老身体健康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