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145期>正文

终 了

作者:◎飞和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6年10月10日

——写于林语堂诞辰121周年

“终了”是林语堂的著作《苏东坡传》卷四第二十八章的标题。

这个标题取得绝,用现代的网络语言讲,堪称“标题党”。看到“终了”这个词,立马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令我不由产生想读下去的欲望,同时又想起最近刚看到的一段佳句: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多么生动形象,多么富有诗义,又多么富有哲理。

是的,林语堂与苏东坡同样都是大文豪,又同样都是大师、大名人,同样都才华横溢、率真自然、真诚乐观、热爱生活、不为任何人改变自己,同样都在离开“尘世”这个“唯一的天堂”后,为后人所怀念,为名家所传记。作为同样有成就又有名气的人,他们有太多相同相通之处,想必他们也同样是不得不来到这个世界,又同样不得不离开这个世界。

他们“终了”之际,是否都在回首自己的一生时,心中掠过无数的欣慰:他们清楚自己留给后人们的那些文字,将世世代代流传,苏东坡说过什么我不清楚,但我知道林语堂曾断言”我的文章是写给一百年后的人看的“。

他们“终了”之际,是否都在无比地留恋尘世间的一切美好:留恋人们对他们的敬仰,留恋人们对他们的喜爱,留恋“自古才子多佳人相伴”,且佳人们都个个死心塌地的暖心,留恋自己坎坷一生却又无怨无悔的岁月,他们的汗水、他们的泪水,最终都化作一颗一颗闪闪发亮、动人的硕果。他们肯定都一样的超自信,也超自恋。

如果可以,我相信,他们肯定都不愿意走。

“终了”这一章节写的是苏东坡弥留之际的那段岁月,这一章节我认为是《苏东坡传》这本传记中最精华、最具智慧和最具哲理的章节,是对苏东坡这个大诗人、大文豪最终结局的定位与评价,也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参悟,更体现了作者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文如其人,我感觉文中所描述的苏东坡临终前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他的临终嘱托,似乎就是在写他自己。

摘录文中几段文字品味一下:

表达作者政治理念的:“徽宗能画美丽的花鸟,交颈的鸳鸯,但是每一个帝王,只要能忍心对老百姓施虐政而为自己建筑琼楼玉宇园囿亭台,则未有不失其王位者。”这段不就是我们现在常提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吗?

表达作者价值观和人才观的:“有品有才有德之人,及文明社会产生之瑰宝,要假以长久之时日方能生长成熟……苏东坡及其门人学士为理想而从政之心,因遭逢迫害过深,已不复存其壮志雄心,尤其是当时政治的歪风仍与他们的浩然正气相左......若合一个享有政权滋味八年之久的一个大帮派轻易放下政权,那也是所望过奢了。”这段阐述了他的价值观和人才观,从政不仅要“有才有德之人”,还要“有品”,而且不只是从政,整个文明社会都需要。但社会如果腐败黑暗,浩然正气不能得以伸张,则为理想而从政之人,必遭迫害,直至不存壮志雄心,最后也只能是“所望过奢”了!

表达作者人生观的:“忽然吴复古(那个时代的闲云野鹤式的人物、苏东坡好友)生了病,不久死去,就那么简单省事。临死时,苏东坡问有什么嘱托。他微笑一下,闭上了眼。”把生死看得很淡,连嘱托都付诸一笑,多洒脱的人生!也可见作者心中对生死这一问题的淡然与看破。

“七月十八,苏东坡把三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平生未尝为恶,自信不会进地狱。’他告诉他们不用担心,嘱咐他们说,子由要给他写墓志铭,他要与妻子合葬在嵩山山麓。”林语堂在“终了”前,也曾向他的家人们立过类似的遗嘱,不同的是,他要求要把他葬在阳明山故居阳台下的后院中,与草木为友,与土壤相亲。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之情,至死不改。

表达作者爱情观的:我注意到,由于人快终了了,此类事宜在这一章节就略过没有。

文章很长,无法一一摘录描述。如果喜欢,可以去读他的原著。还有什么能比认真阅读大师的原著更能纪念大师的呢?在当今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我们经常能从微信订阅号、从朋友圈、从广告牌上看到大师的某篇文章、某段话或某句经典名言,但几乎不再有人会去认真阅读他的原著,除非是因为有特殊的需要或特殊的感情。

纪念大师最好的方式,就是多读他的原著,真正熟悉他的作品、懂得他的智慧、理解他的用心,清楚他的品性,而非喋喋不休、铺天盖地又不知所以然的歌颂他、吹捧他!

哦,顺便再提一下,林语堂所著的《苏东坡传》和《武则天传》,是两部在中国文学史上名人传记中被评为写得最好、至今仍无人超越的名人传记,而且都是以英文写成,再翻译成中文,“令众多文学创作者们延伫望之”。

最后,再摘录两段林语堂描述苏东坡的话,也作为纪念林语堂诞辰121周年的话:“苏东坡是个上可陪玉帝老儿,下可陪黎民百姓的人”“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咱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愉悦,这才是万古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