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林语堂干一杯
林语堂善喝茶,喝咖啡,却不善于喝酒,属于一杯啤酒就头晕的人。
不会喝酒的林语堂,但并不妨碍他说喝酒,他的一句“酒则需热闹”,把喝酒的那种氛围和气场说足了,有些时候,一句话已经足够。
林语堂还说酒令,他把酒令谈得意蕴十足,说成中国人享受生活的例证,说成生活的艺术,让人通过酒令,了解了中国人的某些秉性和闲情逸致,还有其他诸多感觉,羡慕或者嫉妒。
喝酒,于林语堂来说,还有其他的说法,这要从张潮说起。林语堂喜欢的张潮,活在比林语堂早两百多年的清朝。张潮出生于1650年,比林语堂早出生245年,这已经是早好几代人了。尽管林语堂出生的时候,张潮已经成为历史的人物,消失在历史深处,但并不妨碍林语堂喜欢张潮。
张潮是清代文学家、小说家、刻书家,官至翰林院孔目。张潮著作等身,著名的作品包括《幽梦影》、《虞初新志》、《花影词》、《心斋聊复集》、《奚囊寸锦》、《心斋诗集》、《饮中八仙令》、《鹿葱花馆诗钞》等。张潮也是清代刻书家,曾刻印《檀几丛书》、《昭代丛书》(山帙、水帙、花帙、鸟帙、鱼帙、酒帙、书帙、御帙、数帙)等。
其实无需列举那么多,只要有一本《幽梦影》就足够了。我们回过头,在历史的深处看看,明代后期到清代前期,是清言小品的黄金时代,产生了像屠隆的《婆罗馆清言》、陈继儒的《小窗幽记》、吕坤的《呻吟语》、洪应明的《菜根谭》等一大批优秀之作。这类作品一般采用简洁的格言、警句、语录形式,表现哲理思考或生活情趣,在经传、史鉴、诗文之外别立一体。张潮所著《幽梦影》也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幽梦影》主要着眼于以优雅的心胸、眼光去发现美的事物,可以说是求美的著作。书中没有强烈的、尖锐的批评,只有不失风度的冷嘲热讽。而这些不平、讽刺,其表现形式也都是温和的。《幽梦影》这样的书绝不是匕首投枪,而更像中药里的清凉散。为《幽梦影》作序的石庞说张潮此书“以风流为道学,寓教化于诙谐””。
有这么一句“以风流为道学,寓教化于诙谐”就足以说明林语堂为什么喜欢《幽梦影》,喜欢张潮了。当年林语堂倡导“幽默”的时候,对“幽默”的定义有种种说法,其中一种就是“诙谐”,异曲同工之妙,或者说他们的气质相同,就让这相差两百多年的人居然成为同类人,或者,林语堂把张潮拉进了自己的朋友圈、生活圈。还有“不是匕首投枪”,这和林语堂的闲适、平和又是多么地接近。
林语堂喜欢张潮,所以在文章中多处引用张潮的语句,甚至是整段整段地摘抄。在林语堂的引用中,我想单独摘出一句:“上元须酌豪友;端午须酌丽友;七夕须酌韵友;中秋须酌淡友;重九须酌逸友。”这是一句说喝酒的话,林语堂引用这句话,说明他认可,不会喝酒的林语堂,居然对张潮说喝酒的这句话持非常赞同的态度。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张潮是多么讲究享受生活艺术的一个人,讲究到在什么季节和什么样的人喝酒都有说法。
上元节要和性情豪爽的朋友喝酒,端午节则是和容貌清丽的朋友,七夕是风雅别有韵致的朋友,中秋和淡泊名利的朋友,重阳节则是飘逸洒脱的朋友。张潮如此认为,林语堂也是,至于原因,可能和季节有关,可能和气候有关,还有其他的原因,反正他们是如此认为了,就像林语堂说的“茶需静品”一样,都有说法和讲究。
读了林语堂的文章,想举杯和林语堂喝一杯,不是茶,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