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有座南天宫
南天宫地处平和县合溪村河边社,距207省道约一公里远,因坐落于河边社原杨氏祖宅“拱极楼”旧址后侧,亦被称为“楼后屋”。原为杨氏家庙,主祀二郎神杨戬,又称“五显大帝”,始建年月未详。据河边杨氏族谱记载,杨氏九世公杨心炯于明朝万历年间自九峰福坪举家迁徙至河边开基兴业,同时将福坪杨氏家庙主祀的二郎神杨戬香火分炉至此供奉。依此推算,南天宫成庙时间最早可溯至明朝万历年间,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早期的南天宫外观简朴,为单层合院式土木建筑,土墙灰瓦,分前后两落,左右两则以连廊衔接,中间留一天井,总占地面积不过上百平方米,与当地传统民居并无二致。随着岁月更迭、人口不断繁衍,杨氏族人陆续搬出拱极楼,在周围筑屋而居,拱极楼日渐没落,终于三十年前坍塌,现仅一旧楼门遗存。隐于拱极楼后侧的小小南天宫却得以幸存,终日香火不断,接受杨氏后辈供奉祭祀。
据载,五显大帝为道教传说中的神祗,被玉皇大帝封为“玉封佛中上善王显头官大帝”,派其永镇中界,受万民景仰,但凡祈求婚嫁、添丁进财、金榜题名、五谷丰登,均有求必应,颇为灵验。而二郎审杨戬又称“二郎显圣真君”,民间多认为他是一位与水利、农耕、防止水灾有关的神,甚至是水神。因其姓杨,被河边杨氏尊为本家祖神顺理成章,却因何被尊为五显大帝,个中缘由无从得知,也没人会去深究。在生性纯朴的杨氏宗亲眼里,他们在辛勤劳作的同时,始终不忘虔诚膜拜这个世代依存的守护神,并在神灵一次次的“显灵”中受益,一些神奇的故事也便在宗亲之间口口相传。其中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与五显大帝讲“信誉”有关:曾经有一户人家前来南天宫找五显大帝祈求生育男丁,并许诺捐献香火钱,结果生了个女儿。本着对五显大帝的敬畏心,他还是怀着诚意前来捐钱,没想到掷杯筊时竟连掷了三个“阴杯”,显然五显大帝自觉受之有愧。后来该户人家终于生了儿子,终于连掷了三个“圣杯”,顺利捐出香火钱,人神皆喜。
另一个当地人耳熟能详的故事,讲的是五显大帝唤雨解纷争,这又与杨戬被尊为“水神”的身份扯上了关系。河边与古濑两个村社比邻而居,其间只隔一条宽不过三尺的小沟渠,这条沟渠便成为两个村社灌溉农田的主要水源。河边社为杨姓氏族世代居住,古濑社则由陈姓人家在此繁衍生息。不知从何年代起,两村社人家互生罅隙,渐渐演变成“老死不相往来”。某年大旱,两村因争夺渠水矛盾激化,相约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晚上互相械斗以定渠水归属。
时日将至,两村青壮年摩拳擦掌,刀枪棍棒齐备。中元节素有打糍粑“请郎客”祭祀鬼魂的习俗。古濑社人丁较少,为壮士气,有人建议提前在七月十二日打糍粑过中元节,一来祈盼鬼魂“助阵”,二来让青壮年吃了糍粑更有力气,为械斗添加胜算。相比之下,河边社杨氏大族民风彪悍,对械斗的结果自然信心爆棚,得悉古濑村人为了械斗提前过中元节后,反而决定将祭祀活动推迟到七月十八日,“他们怕打输了吃不到糍粑,我们不怕,等打完了再开怀痛饮胜利酒!”
眼看一场充满血腥味的械斗不可避免,看护南天宫的庙祝杨老汉心急如焚,奔走在河边与古濑之间苦苦相劝:“五显大帝昨夜显灵降下旨意,说杨、陈两姓能做邻居是缘分,应当世代和睦相处,万不可争斗,否则将天降灾殃。为了缓解旱情,五显大帝将为我们唤来一场及时雨。”两村社参与械斗的民众将信将疑,就在棍棒即将相交之际,空中忽然乌云密布、闪电雷鸣,一场大雨扑天盖地下了起来,旷日持久的旱情终于解除。械斗民众惊喜万分,纷纷扔下手中器械,跟随庙祝杨老汉踊进南天宫叩谢五显大帝。一场械斗就此止息。趁此时机,杨老汉又借五显大帝之名竭力劝说、安抚两村民众。河边杨氏与古濑陈氏终于抛开宿怨、缝合罅隙,不但互有往来,和睦相处,更有年轻人在交往中萌生情愫,成就了不少美好因缘。为了告戒后辈,两村社不同的中元节“请郎客”祭祀日就这样约定俗成延续了下来。
且不言故事的真实性,其结局总是给人留下美好的启迪。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日益富裕,许多人将祖辈居住的土木瓦房翻修成明亮气派的别墅式楼房。相比之下,低矮破旧的南天宫显得有些不搭调了。对先祖神灵心存敬畏的杨氏宗亲便将重修南天宫提上议事日程,发动族中乡亲、梓里贤达踊跃捐资,于甲午年孟夏破土动工,在原址基础上朝周边补征地块拓宽重建,又将拱极楼旧址平整为宫前广场,历时一载有余,一座外观气派、比原来大了数倍的新型庙宇终于落成开光,接受杨氏子孙的虔诚供奉。据说在庙宇主体落成,吊装正脊大梁时,镶嵌在大梁正中的一颗“龙珠”竟发出五彩之光,杨氏族中长者言明此乃五显大帝神迹显现,庇佑万民众生。有人将此情景拍照拓印展示,一时广为传颂。
新落成的南天宫为座南朝北,丙寅兼己亥翌宿二度分金,这在众多佛教、道教庙宇中是不多见的。庙宇仍参照原来的单层两落合院式结构,前后落均为独具闽南古建筑风格的悬山式双脊燕尾屋顶,上覆灰瓦,正脊两端燕尾飞挑,主脊刹为双龙戏珠,两端辅以麒麟献瑞;脊侧又饰有花卉、孔雀、仙鹤等;前落为复式垂脊,分别饰有祥瑞垂兽、仙人金屋等,可谓造型奇特,色彩艳丽。庙宇为砖砌墙体,唯正门两侧前墙为镂空石雕屏风,所雕内容或为双龙戏珠、麒麟献瑞,或为松鹤延年、八仙祝寿,辅以各种飞禽走兽、花草树木,观之形态各异、惟妙惟肖。进得大门,其内雕梁画栋,又是另一番景象。屋顶檐梁连接处多为狮、象造型斗拱,兼有雕花捧节令拱,辅以牡丹、菊花形压跳,显得层次分明,造型美观古朴。跨过中间天井,正厅大殿两侧各竖两根盘龙石柱,使殿堂平添几分庄严肃穆。大殿正中以石质影雕神龙吐珠为背景,神台上供奉着众神雕像,正中为五显大帝,即杨氏本家祖神杨戬神像,左右两侧又分别供有哪吒太子、三平祖师公、关帝爷、观世音菩萨以及土地公神像,可谓集佛、道诸教于一堂,也算是和谐社会于宗教信仰的一种体现吧。
南天宫推倒重建后,旧貌已不可见,仅南侧遗存一块旗杆石,彰显着点滴历史印痕。旗杆石刻载明“嘉庆庚申科举人”字样。据考证,旧时河边杨氏素有尚武之风,此旗杆当为十四世族人杨宝山于清朝嘉庆年间参加庚申科乡试得中武举时所立。
昔日隐于拱极楼后侧、名不见经传的“楼后屋”能够重修,得益于近年来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们有条件对传统文化进重深入的挖掘、整理与保护。不可否认的是,在经济落后的贫困年代,一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信仰与传承往往只能让步于解决温饱需求。从某种意义而言,今天的南天宫能以全新的面貌迎客,也是河边杨氏宗亲生活日渐富裕的写照。如今的南天宫已不仅仅是河边杨氏的家庙,更成为远近民众祈福朝圣的胜地,村民议事活动的场所。当然,重修南天宫只是河边社杨氏宗亲自发整治村容村貌的一个环节,接下来他们还将依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村社的公共环境进一步规划,增建各种配套设施,全面提升河边村社形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环境整洁、道路宽敞的新型富美乡村又将呈现在世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