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竹传神
古邑九峰夏季的雨下得很缠绵,有点“风摇竹影有声画,雨打梅花无字诗”那种感觉。坐对纸窗竹影,铺开笔墨画竹,古稀之年的朱汉邦更是来了创作的灵感,俯着身,聚精会神地挥毫泼墨,不到一个小时,一幅充满生命活力的《墨竹图》悄然呈现,真是“笔落千山风雨声,画成竹涛动地来。”
朱汉邦的《墨竹图》里,竹子节节灵动,叶叶表情不同,墨色水灵,浓淡有致,逼真地表现出了竹的质感。其实,朱汉邦画竹的技法并无师承,多直接取法于纸窗粉壁上的日光月影,取法于枝摇叶动、风吹雨注。半个世纪来,他认真研习郑板桥,认为画竹既要有精巧的构思,又离不开绘画的巧妙技能。他常融入大自然写生创作,既用传统的笔墨功夫,一笔一划画出竹子高风亮节的形态,又运用特殊的技法处理绘出清新洒脱,墨分五彩竹子的神态,使画面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所创作品是其感情的凝练,境界的升华与精神的铸造。如作品《四季竹》,一组高低错落,浓淡有序,层次分明,点染挥毫,一气呵成。充满浓厚生活气息、雅俗共赏的竹迎面扑来,其画风清劲秀美,超尘脱俗,给人一种与众不同之感。真乃:“傲霜斗雪根节固,雨后春笋破土出;明月秋风起婆娑,艳阳烈日展金枝。”朱汉邦所画的竹子体貌疏朗、笔力瘦劲,类似郑板桥之风格,很多人称其作品为“九峰的郑竹”。
朱汉邦出身农家,孩提时代就已十分喜爱画画,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爱好相伴一生,尤其醉心于画竹子,他的家乡九峰镇是历史文化名镇,山清水秀,四季如春,竹子随处可见,他从小对竹子就有着深厚的感情,经常上山观赏竹子,喜欢观察竹子的生长习性,久而久之,竹子的形态、神韵及其蕴含的品格,在脑海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爱好使人痴迷,痴迷使人有追求,人一旦有了追求便自然有了机会和成就。1976年在山格供销社工作期间,朱汉邦的素描作品——中国著名电影演员王丹凤的画像引起大家的关注,也全面点燃他艺术创作的火花。之后,供销社领导便安排他去布置门市、画商品画、画牌匾等,当地群众还经常请他去画像。这一时期,他广泛涉及各类美术门类。
有画界名宿劝告他:画竹,是很难出效果的。一千年中不知有多少画家反复地画着,如今仍是几根竹子,还有什么可画的?对此,朱汉邦淡然一笑。他想,古代文人大都喜爱画竹,“梅、兰、菊、竹”被喻为“四君子”是文人画的主要题材。他们之所以喜爱画竹,除了国画工具——纸、笔、墨最便于表现这种物象,有更多发挥余地外,更主要的是竹子在审美意趣上能与自己的思想产生共鸣,便于表达精神寄托,也就是“写胸中逸气”。
朱汉邦喜竹爱竹“物我合一”,竹的清雅简单、高风亮节正如他的性格,他还为自己起个名号叫“清风轩主”。深爱竹的他为了让竹能更为传神,更能表现生活,他一年四季都会进山到老家竹林认真观察竹的变化,细心揣摩竹子的不同生态特征,如痴如醉不断摸索画法。业余时间反复临摹郑板桥先生的墨竹风格,订阅《中国书画报》等杂志,学习研究新画法,一枝一叶,不论枯竹新篁,丛竹单枝,还是风中之竹,雨中之竹,都极富变化之妙。他认为竹子坚强,不管风吹雨打还是严寒烈日,都是身板挺直,青青郁郁;竹子“虚心”,不论山野巨竹还是房前青枝,都是空心如一,从不妄自尊大;竹子有“节”,经得起磨难不“变节”。竹子的风格与自己的脾性契合,物我交融。他大胆应用郑板桥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理论使竹在纸上更富生命状态。
经过半个世纪多的笔耕不辍和勤学苦练,朱汉邦的墨竹画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画作多以水墨写意,极少设色,画笔下的竹,用笔遒劲圆润,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妙趣横生,竹兀傲清劲,特点别具一格,具有较好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在朱汉邦客厅的墙上,一幅照片格外显眼,那是王直将军和他画作的合影,王直将军对其作品的收藏给予他很大的鼓励。1994年后,朱汉邦的墨竹画开始对外交流,在国家级和国际上的参展中,频频获奖或入选,先后获得香港回归中国书画大赛银奖、中国老年书画大赛金奖等数十个奖项,作品还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及出版的《世纪·中国风情中国画展作品集》。1996年,新加坡新神州书画院的负责人在画家曾江涛的陪同下考察平和县的文化,朱汉邦的作品得到他很高的评价,在他们的鼓励下,朱汉邦几次把作品寄往新加坡,参加由新加坡新神州书画院主办的中国画精品创作比赛并先后获得银奖、金奖,并收到从新加坡寄来的2500元奖金,这更增强了他创作的信心和勇气。2005年参加文化部文化艺术中心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书画作品展,还荣获三等奖。2011年,他还加入漳州市美术家协会,为自己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创作平台。
寄情墨竹,忘却不快。2011年,朱汉邦由于白内障进行手术,但不是很成功,右眼出现失明情况。这对于一个创作力强的画家无疑是个重大打击,挚爱艺术的他经过一段时间的心里调整,用坚强的意志战胜眼疾。他靠一只眼照样让画里的乾坤清如诗,一样让水墨飘出芳香。古稀之年的他不忘健康、不忘快乐,文化养老,一天创作时间一般不少于四小时,他认为画画集中精神,忘了烦恼,心胸开阔,有所寄托,其乐融融。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子历来是传统文化中君子的象征,多年画竹,竹子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朱汉邦,他认为画竹能够调动精气神,能够从竹子中领悟高风亮节的情操。画品即人品,所以,我们能在他的画里,读到正直、气节与虚怀若谷。朱汉邦的画出名了,前来向他求画的人越来越多。他也参加义卖活动,义卖所得全部用来资助困难群众。朱汉邦说,他没有别的本事,就会画画,每当帮助特殊群体时,感到无比欣慰。2009年,他参加一场书画展,中堂作品拍得2600元。当时,他得知九峰有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面临辍学,便当场悉数将拍卖所得捐给了那位学生。
讲完了故事,朱汉邦又开始他的《墨竹图》创作,在水墨丹青的拨弄中,又进入一种境界:家乡门前一片绿树林里的各种竹子,加上房前左右两侧的古榕,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再往前略低处,便是水渠、田野、林带、云雾,依次推远。在古邑九峰东郊接官亭一带,数十顷田园旷如平畴,每值春雨绵绵,云蓑雨笠,纷然如织,自成一幅极具烟雨江南特色的“东郊春雨”天然美景。朱汉邦说,画竹贵在似与不似之间,他在这方面远未达到佳境;个性化“笔墨意境”的铸塑才是艺术生命的开始,这个诞生过程是艰难的,极其痛苦,还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