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131期>正文

潮湿的地瓜

作者:◎罗龙海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6年07月04日

年初,她给他打来电话,说她想要租片地种地瓜,问有没有熟悉的空地给帮忙找一块。

他,是山区小县城的一个干部,以县域为界,常年东奔西走,认识和被认识的人很多,记住的大片地块也不少,可谁知道它们是否闲置着呢?!

反正就只是种地瓜而已,又不是种人参,不是什么大事儿!

搁下手机,一转眼,他忘了她交代的这茬事。

过了半月,她又打来电话,说,种地瓜的地已经找好了。

他心里一愣,想起了她说的种地瓜的事:没想到她的速度这么快,而自己一忙起来竟然彻头彻尾地给忘了。

她自个儿能做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那最好了,他想。

最碰巧的是,她选中的地块居然就是他想要推荐却没有对她说出口的那块,就在他老家比邻的乡镇,相距不过十几公里。

那是一处深山,一条山溪潺潺流过,地肥水美。

那块地,他亲眼见过,种过金银花,种过麦冬,种过芥菜、烤烟等等,不要说它像明星一样,至少不是一块等闲的地块,年年种,年年收,年年地相似,年年人不同!多少个领导莅临过那块地视察指导过,他的摄像镜头也因此多次“光顾”过。

此后,他继续东奔西走,时间飞逝,地瓜的事儿不知又给忘到哪儿去了。

直到冰冷的寒风悄悄掺杂进年味的时候,他来到这个山村采访一个生态专题节目,在村支书家里,一个脸色黝黑的汉子突然对歇息喝茶的他说道:“你妹子的地瓜卖不出去,心里着急得很!”

一听之下,他愣怔了好一会,猛然想起她就在这个村子种地瓜。

种地瓜的地方距离歇息喝茶的小店——村支书的家不远,可是,当天采访行程中没有它,时间又很赶,因此只能擦肩而过。

忙碌的间隙他觉得奇怪:她这回遇上了难事怎么没告知他?也许要怪自己的疏忽,也许是怕麻烦他这个当哥的。

但是,他是她的哥,有什么好怕麻烦的呢?!

等他忙完了自己手头的正事,已是两天过后。

他打电话过去:地瓜卖不出去了?

她说:你怎么知道的?

她的声音里有一些讶异,毕竟他很少主动打电话给她,她低沉的声音里有些沙哑,透着焦急,他在电话这一头仿佛可以看到她无奈的眼神。

他工作的单位是一家新闻机构,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四位一体。

他问她:是否通过新闻媒介呼吁一下?

她说:好。

电话打完之后,他立即在稿纸上划拉着简单的采访构想,这时,手机“嘀”响一声,她给他发来一条短信:哥,真不好意思,经常要麻烦你,妹真是个失败的人。

因为种地瓜失败,所以,她觉得没脸打电话搅扰他?!

其实还不算失败,因为,地瓜还在地里,还没烂,只是尚未出售!

问题是,该怎么补救呢?有什么好办法呢?

他没回这条短信,他觉得没必要回,哥帮妹,天经地义,虽然,她嫁到百公里外的海边县份,各自为了谋生,几年都难得见一面。

但是,只要能帮的,他都会尽力帮忙。她盖新房,差点被有关部门强拆,是他辗转找到主管部门领导,才平息了事态。她的村里搞工业开发,她成了失地农民,精明干练的她体现出不服输的精神状态,赶小海、种芥菜、进本地厂子打工,折腾来折腾去没个消停。随着她打工工种的变化,她经常向他电话咨询一些政策和社会行情,有些东西他没接触到,不了解,需要辗转才能打听清楚,因此,他要耐住性子才能接完她的电话。

后来有一阵子电话少了,听说是转向大城市里,改行玩起了烧烤。

他想,这回该是成功了,在城市扎根了吧,心里就默默地祝福她。

没想到,今年她却又转向山里,而且是老家的隔壁山村。在这个寒冷的冬天,许多人都已经开始准备过年了,她却还在为满地的地瓜发愁。

他的耳边终于又一再响起她的忐忑不安的声音。

约定采访的日子到了,偏偏他又碰上县里的一个大型活动,抽不开身,只好拜托两位同事代劳前往。

当晚,他收到了同事从山里带出来的地瓜,白天刚挖起的新鲜的地瓜,还带着泥土腥气。同事还转告了她的交代:先放几天,稍微脱水一些,地瓜会更甜。

很快,同事就把几十万斤地瓜滞销的新闻拱了出去,从县到市再到省,又经过互联网络和手机微信群,两天不到,地瓜滞销的新闻铺天盖地。

新闻播出后的第二天下午,他跟着县里头一队开展年底慰问的人马奔走在闽粤交界处的那个小山村,他的手机频频响起,有同事关心、有朋友委托买地瓜的,有媒体记者辗转找到他要跟踪采访报道的。

他有些感动,因为他知道,这些电话都是充满爱心的电话,他们共同关注着一个失地农民的命运和焦虑。

慰问结束时天已黑,他独自驱车赶山路来到深山里,见到了她。

新闻播出去后,打电话来要买地瓜的很多,但是大部分都只要一百斤两百斤的,不好安排,她说,幸好刚才厦门一家超市打来电话说要几万斤。

已是夜里八点多,天黑风冷,她刚装完当天挖起的地瓜,在路边运载地瓜大车的灯光下见到他的到来,她脸上浮起一朵笑容。

但是,他还是敏感的发现,她的笑容有些失水,勉强的笑声中透着焦急和沙哑。

年初,她嫌地瓜加工厂家的收购价格太低,就没有签下订单,抱着届时拼市场的侥幸心态种了六十亩,准备到时自己拿到市场上零售,估计可以赚到比厂家订购更好的价钱。

一晃到了收成的季节,她的地瓜丰收了,可满世界的地瓜都丰收了!!!

再找到厂家求购时,价钱竟然压到只有原来合同价格的三分之一!

去年的地瓜一斤可以卖到三块钱,而今她的地瓜一斤顶多卖到一块钱,能拿回投资的本钱就不错了!

面对丰收,她来不及高兴,几十万斤的地瓜突然间变成了她的眼前、她生活中难以排解的地雷,若不能及时挖起运走,一遇上雨天就会烂在地里,而且,山里头的野猪的破坏力也不能小觑。

“有这么多记者朋友的帮忙,应该会有更多的超市关注的,”她自我安慰地说,“厦门的夏商集团订了不少,还有最远的是一千多公里外的广西,一家全国连锁超市也打来电话,只是大家都要过春节了,只能等到春节后再挖、再送了。”

掂着地里刚挖起的潮湿的地瓜,他没有多说话。她心情不好,如果当哥的再啰嗦几句,潮湿的,就不仅仅是她手里的地瓜而已了。

回城的路上,车灯扫过山野,明亮的灯光极力撕开远近合拢的沉沉夜色。车上搭载着几百斤地瓜,那是白天几个同事、朋友电话委托他买的。

从山里,到县城,用不了两个小时,这几百斤的地瓜经过他的手,分头步入同事和朋友的家里。

蛇皮袋装的地瓜,很沉,有五十斤的,有八十斤的,弄的他一身汗水。搬完地瓜,拍拍粘上衣服的灰土,他觉得心头轻松了不少。

转眼又是春节过后,他获知消息,她的那些沉甸甸的地瓜,因为插上了媒体和爱心的一双双翅膀,都已从深山的地里头飞往山外,飞向遥远的城市,落到各地餐桌上,而不像她春节前那一阵子所担心的,烂在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