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128期>正文

水中的舞者

作者:◎叶庚成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6年06月13日

用宣纸或画布把水槽里“青山绿水”的美丽图案拓印完后,叶永青端坐在椅子上,轻轻地呷了一口茶,开始构造下一步的点笔思路。

有世界花园之誉的厦门海沧湾沧湖畔在夏日晨风的吹拂下显得倍加迷人,空气沁凉,天高云淡。在湖畔“别味斋”工作室里,年逾花甲的叶永青任风吹起衣衫,听海的声音, 看鸥鹭飞翔。此时,他不知道自己是谁,只觉得在千万年无涯的时间里恰好在此刻来到这里的一个旅人,一个水中舞者。那开阔的,高远的,那清朗的,明晰的,是自己内心不可抑制的热情被触动的地方。

其实,我们的生活应该有所偏爱,从而有所选择。深情而忠实地对待自己的生命,还在于自己能否在小千世界里灌注一种纯真的生气。叶永青,那位会在水中作画的人,每一次荡漾,每一细碎的笔触,不只在释放他抑制的情感,更是在水世界里舞弄出美妙的丹青,也是他用来激动人心的感情,一种千年不灭的文人情操。

“水中画”是利用各种颜料与水及其它特质接触产生的美妙肌理,人为与天成结合的一种特殊绘画技法。把调配好的颜料或急或徐地倾倒入特制的水槽中,经过一些独创的手法,瞬间,墨、颜料与水碰撞后产生了各种各样特殊的纹理,然后再提笔因形就势稍加“点拨”,便现出了“画”的雏形。

每当叶永青往水槽加入颜料时,他总是已经构思出大概的画面,根据创作意图,直接在水面上按照自己的创作构思用笔、用色,随心所欲的让水面上形成自然曲折的飞泉流瀑,珊瑚状的树荫,朦朦胧胧的雾霭、雪景,大理石纹路的岩石……最后,把这一幅幅水中画面拓印于宣纸或画布之上,根据创作需要再在纸或布上加以绘制。

叶永青绘画、书法、诗词皆别具一格。他的整体创作态度,极其类似中国传统文人“游于艺”的一种意境,认为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生活。他掌握了悠然自得的节奏,属于一种自我提升的精神状态,所以无法将他的思想、人格、行为和衍生出来的艺术作品一一进行切割或分别对待。叶永青是一位中国美术界的奇才,他的创作,其实是他思想的延伸,也是他思绪滚动后所留下的痕迹。在作品《春光明媚》中,真山真水的自然神韵,画面色彩艳丽,郁郁葱葱,墨色交融,韵味十足,画面呈现出虚无飘渺、亦幻亦梦的意境。他还配了一首诗:“西南闽地多山寨,永定和边尽土楼;瀑布飞云林海啸,野居雾霭涧溪流;醇醇泉水品茗饮,袅袅炊烟游客留;举世奇观巧构筑,蘑菇城堡梦幽幽。”在作品《山居土楼春色》中,整个画面空灵、深遂,塑造出春雨江南风光的美丽旖旎。而近处的土楼、桃花、水鸭,远处的高山流水,这又给人以更多的遐想。总体上说,他的作品既能体现多方用墨、用彩设色的特点,而且色彩又是如此绚烂。

叶永青经过几十年对水中画的研究,经过特殊手法的控制和对不同颜料的运用,让纸上呈现的纹理,有大理石状的,也有珊瑚状的;有似山泉瀑布的,也有如流云烟雾的……画作出水后,他往往会加以传统的皴擦点染,勾勒描绘,让抽象的画面更臻于完美。水中画从远处观看,与中国画无异,但近看才会发现,那些自然纹理是传统手法很难表现的,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正是凭着这水中画的魅力,叶永青的艺术成就也得到业界的肯定,水中画艺术成果入编《中华之最》大辞典,被称之为我国最早一位水中画画家,他也成为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艺术家的真正舞台还是时代,在时代的价值参照里,艺术才能穿越时间走到今天。当时间还原到上个世纪烽火连天的六、七十年代,在芦溪镇的芦峰村,有一位下乡的知青在极端困噩艰难的环境下默默地、忍受住政治上、精神上,穷惨生活的打击和困扰,在无人敢来往的黑暗家庭的角落里执着地画画。吴冠中曾说:“画家是从苦难中来的。从某种角度而言, 绘画是画家生命状态的另一种形式,优秀的作品必然或隐或显地折射出画家特定生存环境下的心理成长路程。” 同样,叶永青的人生也是历经坎坷的,就像人生的阅历总是敲打着艺术家敏感的心灵一样,在为生活奔波、饱尝人生艰辛的同时,生活经历给了他艺术生根发芽的土壤,也赋予了他越挫越勇的秉性。他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崖松”并配了首诗:“芦山峭壁中,铁骨一虬松;冰雪寒霜冻,狂风暴雨汹;盘根卧虎势,蜷曲老龙钟;绝境犹不死,铮铮傲长空。”正是他身处极端逆境中,倔强地追求艺术生活的真实写照。

文化大革命时期,叶永青的父母和哥哥因为“不纯”,他们举家从县城迁回到家乡——芦溪镇。兄弟姐妹九个,他排行第二,为了生活,高中刚毕业后只能放弃学业,挑起家庭的生活重担。对艺术钟情的他根据自己的擅长选择了当时较为热门的行业——油漆和画像。在之后的十几年时光里,他走遍了南靖、永定与芦溪交界的所有村庄,为山区群众画像,油漆家具。在那个最青春的岁月,叶永青形容为最寂寞、最穷困,然而也是蕴藏着希望的一个时期。有诗曰:“文革芦圩一陋匠,打工窜遍闽西南;走村油漆私单干,窜户写真似特嫌;崇山峻岭虽险恶,旮旯僻壤便藏潜;十年噩梦终捱过,不愿蹉跎莫等闲。”

最青春的年华,叶永青保持着关于画画的理想与热爱,正是有了这份执着才有了水中画的诞生。1968年10月,年轻的叶永青只身一人来到文峰镇的三坪村油漆、画像。有一天傍晚,他突然被村民兵组织抓去“政审”,原来有人揭发他出身不好,有特务嫌疑,不许在这里“活动”,必须马上离开,算是从轻处罚,驱逐出境。冬天的晚上是冷的,行走在三平往文峰镇区的漆黑山路上,叶永青不禁打着寒颤,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跋涉,疲劳而饥饿的他看到田野中的一个破庙有点亮光,原来破庙中燃着一大堆农民制作肥料的火烧土,黑暗中的破庙安静得出奇,但毕竟有点温暖,只能在这里过夜了。叶永青不敢睡觉,便清理起那些受审查时被搅乱的油漆颜料,用稀释剂清洗沾在行旅包的油污,边清理边把这些颜料液甩到寺庙前的水沟里,借着手电光,他隐约地发现水面上飘出美丽的图案,当时,他就想如果图案能够附着在纸上那该多好,于是,他便从画箱中取出纸张放在水面上,翻过来一看,果然,水面上的纹理图案便附之纸上。整个晚上,叶永青忘却之前的所有委屈、寒冷和饥饿,兴致勃勃地反复试验着,试验着。这就是水中画的开始。

水与墨、颜料接触能产生多种特殊的纹理,但这种纹理变幻莫测,很难控制,想要利用它为美术创作服务,必须能够有目的的在水里控制颜料与水的碰撞,产生各种能够作为画面的组成部分的特殊肌理,并让这些美妙的纹理留存于宣纸、画布之上。叶永青便开始不断的实践,而且一坚持就是近半个世纪,技艺不断成熟。

1978年中国恢复高考,叶永青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漳州师专,毕业后分配到芦溪中学任教,此时的他艺术创作进入稳定期,潜心研究水中画。1984年作品《月是故乡明》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福建省预选展;《桃李满园》入展全省园丁书画展。针对独创水中画技法,国内外多家报刊杂志、电视台相继作了专题报道。独特的水中画让叶永青享受着作画的乐趣,在平和县职业技术学校任教和在厦门居住期间,叶永青的水中画更是渐入佳境,1998年作品《闽山风光》入编中国美协主办的《世界华人书画作品集》,1999年作品《土楼人家》荣获第五届国际书画作品大展金奖;2000年,《不知深树里,还住几人家》等两作品入展中国美协主办的大型中国画展和艺术节大展并被收藏。2001年参加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盛世漳州”千米画卷创作;2005,参加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主办的金秋国际展,并被授予百名中国画名家称号。与此同时,叶永青还大胆地让水中画走向国际,先后多次到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吉隆坡、马六甲、新山等多个国家、城市举办个人书画展。香港收藏家、台湾美术家杂志、星洲、南洋诸大报刊纷纷报道。作品被马来西亚国会副议长林时清、马国艺术家协会主席陈春德等当地政要、收藏家购藏。

水中绘画是画家性情意志的心灵抒发,是通过色彩、水墨与世界的 “对话”,是美的化用与视觉的传达。在画家叶永青的水中画里,我们感受到的是他对于写意山水画的情有独钟与精采。为了给大山写真,让秀水溢彩,闽西南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为寻到真山真水的自然神韵,他学色彩,学透视,研读中外美术史,还学哲学、佛学,浏览精典文学。宣纸上,书本上,处处留下了他的墨雨心痕。终于,经历了凤凰涅槃的艰苦兑变,他“破茧而出”。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年逾花甲的叶永青还经常受邀创作一些气势恢宏的巨幅水中画,在表达对艺术的热爱同时,作品中也流露出承载着艺术哲学的中国传统文化,我想这种文化是否可以让人们在不断猎奇地刺激下,带来一份隽永的韵味之美?能否在愈益紧张的艺术世界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生命的憧憬?

当艺术达到一定的峰值再回到最初的年月去寻找灵感或许会有些许的提升,如今的叶永青不再把艺术放大,而是让它成为生活中最习以为常的一部分。他希望朴实地唱出心中的歌,没有喧哗,没有装腔作势,没有矫揉造作,他常常想起土楼故乡大雾弥漫的早晨,在那样的路上行走,只能看清眼前的两三米,常常感到脚下踩的不是路,这更令人神往,使人着迷,激起更大的热情摸索着向前去寻找、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