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心灵的行走
古人提倡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觉得这两方面都是人生最好的行走。行走是心灵的阅读,读书是心灵的行走。在当下,行万里路司空见惯,读万卷书却是未必。有统计表明,从世界范围看,我国年人均阅读量纸质加电子读物还未超10本,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有了文字,书籍成为人类精神的共同家园,阅读也就成为学习和交流的最好途径。某种程度上说,阅读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尺度。人来到世间都洁净如纸,心灵是个无限的空间,但心灵也最容易被入侵、占领,它需要一场深度的免疫,需要高强的精神卫士。只有正气充盈胸腹,才能保持精神洁净。然而,胸中正气来自哪里?阅读经典无疑是最好的源头,而且,这种阅读还需大量的、长期的过程,才能源头活水不断。阅读带来的是润物细无声的、长期的积累,让人有了精神尺度。有精神操守的人,在嘈杂的世界面前,不至于昏昏然,更不至于糊涂。一个平凡的人,也可以是精神上的贵族。
开卷有益,阅读的好处难以尽述。增见识长学问自不必说,从修身养性丰富人的内心世界来说,它更是一种修行。有人说,“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它却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从时间上看,有的人活的长度很长,然而,从纵向看,有的人活得像条线,他没有宽度,始终是条线,甚至是条下垂的抛物线。人活着不但要有长度,还得有宽度,人生才显得丰富、饱满。人生的宽度来自于个人成就,更多的是来自一个人修行。
阅读不是功课,但可以成为习惯。习惯是最容易保持的,所以,培养阅读的习惯宜早不宜迟。读书之于修为,犹如运动之于身体,运动使人健壮,读书使人贤达。培养孩子早阅读,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让他以书为伴,必定受益终身。不仅如此,还要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不思,人云亦云,收效甚微。
当然,阅读也是有选择的。当下图书看似丰富,其实垃圾也不少,各种玄幻小说,甚至五花八门的心灵鸡汤式的书籍,长期充斥市场,长期喝这样的“心灵鸡汤”进补,容易中毒。选择那些经典书籍,这些经过时间检验的书籍最安全。与经典同行,那是与智者的时空对话。选择什么样的图书还可以通过交流获得,比如老师的推荐,同学间互荐,甚至是家长互荐。知识的传播是个互动的过程,让一部好书得以更广流传,必定激起更多人阅读的兴趣,氛围才会逐渐浓厚,这其实不亚于一次功德无量的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