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124期>正文

领略林语堂的文学之美,与陈漱渝老师近距离接融

作者:◎飞和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6年05月16日

2016年5月6日上午,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在平和林语堂故居“语堂沙龙”开讲《林语堂和鲁迅》,这是在平和林语堂故居举办的第四场“语堂沙龙”活动,也是今年来在故居举办的最顶尖级的一次沙龙讲座活动。因为开展这次活动,我有幸能有机会与这位国内知名的学者近距离地接触,并与陈老先生相识和结缘。

在沙龙预告里,发的可能是陈老帅气又看不出年龄的照片。5日中午,初见陈老先生,吓我一跳,原来陈老已经有75岁的高龄,虽然身材魁梧高大,衣着颇有文艺范,但走路竟有些蹒跚,跟不上我们这群生龙活虎的年轻人的步伐,我注意到老人家上楼梯时还需要人扶一把,与我想象中的大不相同。与前三次沙龙活动所邀请的厦大人文学院的谢泳教授、北京社科院的王兆胜博士和台湾宜兰大学的朱嘉雯博士相比,陈老是年龄最大的。出于对学者的尊敬、对老者的关心和职业习惯,我赶紧上前一步要帮陈老提包,献下殷勤。陈老很客气,一直不肯让我帮忙,让我感觉做学问的跟当领导的风格就是不同——哪怕是名气再大、成就更高,也一样谦虚得没有一点架子,更没有让人伺候的习惯。

陈老在学术界名气很大,一到厦门,就有一帮文学界的爱好者、好友们一路相随,其中有厦大人文学院教授、西南联大研究专家谢泳,厦门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书画家夏炜,诗人海中央,作家张云良、藏羚羊等。从众友与他的交谈中,我能感受到大家对他的态度,是发自内心的敬重和爱戴。平和林语堂研究会会长、文学馆馆长黄荣才还告诉陈老和大家,索菲克大酒店的老总也是一个林语堂的铁粉,了解到陈老要来平和讲课,特意恳求黄馆长一定要把这个机会留给他,安排他们一行入住索菲克,不要安排在别的地方,并特意在大门口的电子显示屏上打上“热烈欢迎鲁迅研究专家陈潄渝一行入住索菲克大酒店”。原来,咱大平和的企业家不光爱打拼能挣钱,也还是有些情怀的。

第二天上午,陈老在一行人的陪同下提前了一个来小时到故居,先是饶有兴趣地参观了故居和文学馆,并念叨着自己是来朝圣的。我很积极地像个狗仔队一样紧随其左右,不时用手机捕捉各个精彩的瞬间。参观完故居后,我又不失时机拉着陈老到故居的入口前要求合影。陈老不主动也不拒绝,还风趣地告诉大家:“合影,男的30,女的25。”他说,以前有一次参观某景点,遇到蒋介石的特型演员,突然从背后拍了拍他,问他要不要合影,他也一样不主动也不拒绝,然后,就被收了10元钱的合影费。当然,我是不会给钱的,现场还很多人也要求合影,但都没有人给钱。

陈老是个很健谈的人,有他在,永远有谈不完的话题。大家一起围坐在故居前的石桌边,和陈老一边品着白芽奇兰茶,一边海阔天空、天南地北地聊着,在开讲前的半个来小时里,笑声一直没断过。等到听课的人都入座后,我们才意犹未尽地入席。

陈老的开场白,一开始就引用了林语堂的一句话“演讲要象女人的裙子一样,越短越好”,但他又解释说因为他千里迢迢受邀前来讲课,讲太短了又对不住大家,一下就把大家逗乐并抓住了大家的注意力。紧接着,陈老完全无视我们对他的仰视与敬重,来了一大段诚惶诚恐、关公面前舞大刀、鲁班门前弄大斧之类的措辞,说台下有不少是林语堂研究的专家,他始终抱着做学问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放。后来我想想,也对,每一个来到林语堂故居的人,出于对大师本人的敬重和对大师家乡人的尊重,谦虚几句也是应该的,如此,不仅不失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懂大师的人,更不失为一个真正有素养和有涵养的人。

陈老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里,讲授了林语堂的中西文化观、林语堂与鲁迅、林语堂与南洋大学、林语堂的晚年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讲述得非常生动有趣、极有依据又富有深意,令人信服,受益匪浅。虽然他是研究鲁迅的专家,但他对林语堂研究的高度、深度与广度,非一般的学者可以比拟。在我的印象里,最爆料的一点是提到在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人,既不是鲁迅,也不是老舍,而是林语堂。最让大师家乡人自豪的一点,是他对林语堂的评价,他说,林语堂的乡土味很深,他爱家乡,他最看重的不是别的,而是他是平和的孩子、大山的孩子。他说,林语堂是个很有爱的人,他很爱他的祖国、很爱他的民族、很爱他的家人。他在美国时,曾联合10个旅美作家联名反对台独,这件事我们现在都没有宣传,宣传是很不够的。最激励人的是,林语堂一直在追求要创造属于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陈老讲到这里,很激动也很感慨,他说,一个国家,如果忽视了文化的疆土,而只注重有形的疆土,那么,在这个国土上的人没有自己的文化和理念,流行的都是外来的文化和理念,就算你占的地盘再大,又有何意义?还不一样都是别人的?……我们这几十年来,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抓住青年人……我们要创造自己的文化,才能改变现状,就像当初林语堂一样……林语堂的书出版到现在已经有70余年了,但现在就是在西方也还一样是畅销书……

最后,陈老以他在1989年9月3日参观台北林语堂故居时写的那篇《无言的诉说》结束了自己的演讲。那段富有诗意又富有哲理的结束语,几天来一直在我耳边环绕:“我离开林语堂故居时,已近傍晚。这时暮色正冉冉上升,烟岚腾空飘起。我的思绪也不绝如缕。我想名人的故居是超越时代的,它不会随历史老去。在我到来之前,已经有很多人在这里与已故的主人进行心灵的对话;我离开之后,这块土地上还会印上绵绵不断的新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