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为医 一生无悔
——记美丽乡村医生卢民主
今年65岁的卢民主是霞寨镇高寨村人,1969年从事乡村医生工作。近半个世纪来,卢民主扎根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岗位上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用心血和汗水在“柚海布达拉宫”高山上谱写了一曲美丽感人、清远悠扬的乡村医生之歌。
矢志从医 潜心研学
上个世纪,高寨村还是山高路远的偏远山村,各项基础设施落后,医疗卫生条件更是差强人意,如今,却是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出生在50年代的卢民主,深深体会到长期以来山区百姓看病的种种难处、苦处,加上自身家境贫寒,身体羸弱,于是自小便立下学医为己、从医救人的誓愿和志向。1969年初中毕业后,卢民主参加了霞寨保健院赤脚医生培训班。学期满后,回到原高寨大队合作医疗所行医。1972年2月,他又再次参加霞寨公社举办的中医班学习。之后,卢民主每年都坚持参加县卫生系统举办的再教育培训班,不管在赤脚医生培训班、中医班,还是再教育培训班,卢民主总是孜孜不倦,虚心学习。为提高医疗水平,他还自费购买了《本草纲目》、《中医大全》等大量医学书籍,结合临床实践,潜心钻研,遇到疑难问题便到镇上卫生院去请教资深老医生,以此不断提高自身医学水平,更好地为百姓、为病人服务。
患者至上 仁心与人
行医几十年,卢民主始终秉持“医者父母心”的传统理念,坚持患者至上,把病人放在第一位,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尽最大努力为病人排忧解难。
多年来,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署严寒,只要病人需要,卢民主总是随叫随到,及时出诊,尽心服务。有一个除夕夜,家家户户都在吃团圆饭,准备过年,该村80多岁的老革命接头户王红棋的儿子急匆匆地赶到卢民主家,说她母亲因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大汗淋漓,持续高热,情况十分危急。刚端起碗准备吃团圆饭的卢民主二话没说,放下碗筷,背起药箱就跟王奶奶的儿子出了门。王奶奶家离卢民主家有好几里的路程,且道路崎岖不平,看完病回来,已是晚上11点多。家里人抱怨说:“一年到头,治了多少病人?过个年,你也歇不得!”。卢民主说:“有什么办法,我总不能见死不救吧”。由于及时打针、吃药,老奶奶的病情得到控制,明显好转,一家人过了一个平安祥和的春节。
还有一次,冬天的一个下半夜,天气异常寒冷。古隆村(紧邻高寨村)村民黄介元,患上高血压眩晕,家人前来求医。在熟睡中的卢民主被叫醒,他本能地闪过一个念头:夜这么深,天这么冷,路途又那么远,不去算了,人家也不敢强求。然而医生的天职又使卢民主心中产生另一个想法:“要不是病情严重,人家怎么会三更半夜求上门?”于是,卢民主急忙穿上衣服,冒着严寒,赶到病人家中,经过诊治,扎针、用药,制止了病人呕吐,镇定了脑热,解除了痛苦。其儿子万分感谢地说:“太谢谢您了,卢医生!这么冷的天,要不是您,我爸今晚都不知道要怎么过?”
扎根基层 倾心为民
行医几十年,卢民主始终把乡医当作是一种职业、一种道德、一种奉献,默默地坚守着,深深地扎根在农村,扎在村民的心中。几十年来,他尽职尽责,履行着一名乡村医生的职责。严格执行《村卫生所医生工作职责》、《村卫生所医生工作制度》,不折不扣地按照国家免费实施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十二项要求开展工作。认真做好上级下达的卫生防疫任务,积极配合镇卫生院防疫接种和儿童预防保健工作;坚持做好慢病的每年定期随访和每年一次的老人体检,体检率达98%以上;积极搞好孕产妇新生儿及居民签约服务等。此外,几乎天天为几个瘫痪在床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作重点健康体检。几十年来,卢民主跑遍了乡村里的每一村落、每一户人家,对每个村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了如指掌。如哪个家庭患过高血压史,哪个家庭有慢性肺炎,哪个家庭有药物过敏,有否烟酒嗜好、饮食习惯等,在卢民主心里都一清二楚。
几十年来,他倾尽心力,为村民看病服务,无怨无悔。总能给病人以一种信任、一种寄托。特别是在医药、设备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做到轻病小病、有把握看愈的病,及时就地诊疗,疑难重病、怪病、没把握的病,及时建议和帮助送往高一级的医院去诊治,避免贻误治疗,拖重病情。从不为追求经济利益给人乱开大药方,能吃药的决不打针,能打针的决不输液,几十年从未发生医疗事故,从未发生一起医疗纠纷,深受村民们的信赖和赞扬,获得了当地党支部、村委会的高度评价,也得到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多次奖励,书写着一名普通乡村医生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