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122期>正文

船客林语堂

作者:◎黄荣才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6年05月02日

应该说,林语堂和船紧密相连。

从10岁开始,林语堂前往厦门读书,来回的交通工具就是船,从那时起,林语堂就是一个船客。他生命的轨迹,和船紧密相连。平和坂仔到厦门,顺水而下两天,逆流而上三天,童年的林语堂,就在船上来来往往。从坂仔到小溪,也就是林语堂笔下的“斜溪”,坐的是小船,也就是蚱蜢小舟,到了离坂仔大约五英里的地方,有个浅水滩,本地人称之为濑,连小舟也过不去,船夫和乘客都必须下船,乘客沿河边行走,船夫就下水把小舟扛过去,船客才继续上船。

到了小溪,就换了大船,也就是林语堂笔下的五蓬船。这五蓬船和鲁迅笔下的乌篷船差不多,但还是有区别,就是五蓬船的船篷是五块,所以故名五蓬船。乘坐五蓬船到厦门的经历,让林语堂念念不忘。五篷船在航道里航行,“两岸看不绝山景、禾田,与乎村落农家”,即使是晚上,林语堂也不害怕或者无聊,“其时沉沉夜色,远景晦冥,隐若可辨,宛是一幅绝美绝妙的图画。对岸船上高悬纸灯,水上灯光,掩映可见,而喧闹人声亦一一可闻。时则有人吹起箫来,箫声随着水上的微波乘风送至,如怨如诉,悲凉欲绝,但奇怪得很,却令人神宁意恬”,船夫则是在船头讲慈禧太后的故事。可以说,童年的乘船经历,让林语堂感受到许多快乐,“沿途风景如画,满具诗意。”

让林语堂感受到另外味道的是1919年他前往美国留学的时候,那时候林语堂正乘船横渡太平洋。应该说,那趟航程本来是充满希望的航程,毕竟是带着妻子去留学。但就是在船上,廖翠凤的盲肠发炎,那时候林语堂和廖翠凤两个人一直呆在船舱里,以致清华的同学拿他们开玩笑,以为正度蜜月的他们“粘”得厉害,殊不知他们正经历巨大的痛苦。当时林语堂正犹豫是不是要在夏威夷上岸去把盲肠割除,但如果是上岸,廖翠凤的1000元嫁妆就要全部花光了。最后,廖翠凤的痛苦慢慢减轻了,他们决定冒险前进。六个月后,他们到了美国之后,廖翠凤的盲肠再次发炎,去动了手术。可以说,在横渡太平洋的时候,林语堂没有感觉到丝毫的诗意,而是痛苦、焦灼、担忧、犹豫等等。

林语堂在1936年乘船去美国写作,则又是另一种味道了。那时候,三个女儿都随行,一家五口人,可谓是雄心勃勃,充满希望地去开始新生活。上船的时候,有众多亲友送行,在船上,尽享天伦之乐。到了夏威夷,林语堂一家曾经上岸,不过不是当年的忐忑,而是接受众多崇拜者的追捧,有众多的笑脸和花环相迎。此时的林语堂,是春风得意。旅途的劳累和辛苦都不算什么,甚至可以成为感慨的理由,只是这理由在良好心态之前,多少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

林语堂的一生,当然不仅仅是这几次乘船的经历。他来来往往地漂泊,多少次是船客可能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不过,无论何时,上船、下船,还有在船上的生活,肯定是给林语堂留下各种各样的印象,体验各种各样的感觉。尤其是在美国的30年里,林语堂爱国,他不加入美国籍,也不在美国买房子,宁愿长期租房,这30年的漂泊,相信林语堂对船客的感觉是感悟至深。当他选择了闽南文化氛围浓郁的台湾定居的时候,我想林语堂是想靠岸歇歇了,船客不仅仅是一种漂泊,更是一种艰辛。林语堂曾对廖翠凤说他是气球,而廖翠凤是坠子,如果没有坠子,那气球不知道要飘到哪里。林语堂说的是夫妻情感,是婚姻。其实,不仅仅是婚姻,漂泊的林语堂他需要坠子,这坠子就是故乡,是乡情。于是,林语堂选择了可以听到闽南话的台湾,这未尝不是一次在乡情码头的停靠?

林语堂当然明白,人生其实也就是一次乘船,于是林语堂对廖翠凤说:“浮生若梦,我们只不过是永恒的时间长河里顺流而下的旅客,在某一处上船,在另一处离船,好腾出空位让其他在下游等候上船的人上来。”几句话,林语堂一生船客的身份就在那里了,感觉也就在那里了。

林语堂从平和坂仔出发,到厦门、上海读书,到北京工作,然后是厦门、上海,美国、港台,不就是一段段的航程?他当年从他印象深刻的坂仔出发,到在香港去世,下葬台北,其实就是一次航程,没有返程票的航程,在这段航程里,林语堂一直是个船客。当他下船的时候,那个空位子留给了谁,或者说是谁坐了那个位置,林语堂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

品读林语堂的文章,品读林语堂,感受到船客林语堂在航程中的那些感受,跟着林语堂在航程中欣赏沿途的山水风光。掩卷沉思,我们慢慢地呼出一口气,我们很想知道,也是船客的我们,最终将会留下哪些蛛丝马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