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122期>正文

平和茶与“阿里山神”的一世情

作者:◎张少华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6年05月02日

暗夜疗伤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的一天夜晚。

天色正暗,雾气很重,两步之内见不清人影。天空闪烁着几颗星点,发着微冷的荧光。四周静谧,走在路上,可以清楚地听到时不时有夜露滴落水面的清音。才过立冬,天气怎就冷成这样!吴通事这样想着,左手擎紧火把,右手夹紧身子,跟从范家小儿快步前行。“呲啦、呲啦……”挂囊在右肩下摆一晃一晃,发出有节奏的摩擦声。

山路崎岖,暗夜难行,走了一个多时辰才到达目的地,天际已吐出鱼肚白。范氏家人早早恭候在自家廊檐下。

“辛苦了通事,真是难为您!”

“没事,救人要紧。让我瞧瞧伤口。”吴通事脚一站定,气也不喘一口,掀开范大爷的腰身和双腿一瞧,净是淤青和红肿。“咋伤得这么重!到底为着啥?”

“还不是茶园的事儿!幸好俺家爷双手抱紧头部装死,不然,脑袋早就开了花!”范氏家人愤愤然说道。原来,前一天晚上下半夜,范大爷带着两名年轻后生,趁着夜深人静,悄悄潜入云林社大寮,想将侄子范青解救出来。岂料对方早有防备,突然冒出三个彪形大汉,举起棍棒追人就打。两名年轻后生腿脚灵活跑得快,未被打着;范大爷年老体衰跑得慢,不幸被逮着后往死里打。

范氏家人叹了叹口气后,继续描述事发经过。那天,范青正在自家茶园里给茶树苗松土、施肥,无意中闯进几个云林社土著,他们二话不说,伸手将一株株两尺多高、长势良好的茶树苗连根拔除掉。“你们这是干嘛?请住手!”范青对土著高声吼叫。土著充耳不闻,依然我行我素、旁若无人地用力拔除茶树苗。眼见这片辛勤培植的茶园即将毁于一旦,这可把范青逼急了,于是举起铁耙冲向土著追打。无奈土著人多势众,凑前联手将范青制服后反剪其双手,捆绑到云林社大寮关押。这一关押就是半个多月,期间,范氏族人多次上门要人,均被云林社土著严词拒绝。确实没有办法,才想出“夜半偷人”这一招。

“人没救成,差点儿赔上俺家大爷这条老命。这些土著实在可恶!”范氏家人狠狠说道。

“大家都是大清国子民,又是群居共处,相处一块儿是缘分,不容易,凡事彼此相互忍着点、迁就着点,事情总会好起来的。”听完范氏家人的诉说,吴通事只讲了这句不偏不倚的话。吴通事也是汉族人,为什么一家子说了两家话,这让范氏家人很是不理解。吴通事仔细查看范大爷伤情后,摘下肩背上的挂囊,取出挂囊里的药罐,倒出药罐中的药散,蘸上一些米酒,敷在范大爷的伤口上。

“嗬!嘘!---有点儿痛……”范大爷呻吟了几声。

第二天,吴通事前往云林社斡旋交涉范青被关押事宜。第三天晚上,范青获释。

漂洋过海

范氏先祖是福建省平和县人,于清朝顺治年间移居台湾,时已100多年,因生活习惯不同、风俗各异,一直难以和当地土著和睦相处。前些年,范氏居民虽与当地土著时有磕磕碰碰事儿发生,却也彼此相安无事。自从吴氏入台后,情况发生了一些较大的变化,平和汉族人与当地土著纷争越来越激烈。吴氏祖籍福建省平和县大溪镇壶嗣村,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移居台湾,当时吴通事年仅5岁。吴通事原名吴凤,父亲吴珠是平和县小有名气的江湖郎中。吴氏入台时,吴珠带来300颗平和茶籽,这些茶籽分别采自平和灵通上和大芹山1000多米峰顶。

吴凤隐约记得那年吴氏乘坐木船入台时漂洋过海的一个个惊魂场景。有一次,海面兴起大风暴,小木船在惊涛骇浪中一起一伏,波浪落差足有一层楼高,眼瞅着小木船有倾刻颠覆的危险,这可把小吴凤吓坏了。看着吴凤受惊吓的样子,母亲叫他躺在船板闭上眼睛,做深呼吸动作。幸好,这次大风暴有惊无险,船上物品虽然全部被溅湿,船上人员却毫发无伤。另有一次,那是一个风平浪静的深夜,大家在船舱内睡得正香,船头上的星星在眨巴着眼睛。突然间,一阵急剧的叫喊声把大家从睡梦唤醒,惊醒后的吴凤刚想惊叫,却被母亲的手掌紧紧捂住嘴巴不让出声。黑暗中,吴凤猛然瞥见三、四个蒙面大汉闯进船舱。

“都躺好了,不许动!否则,打死你们,或者把你们扔海里喂鱼去。”其中一个大汉高声叫喊。说完,蒙面大汉翻箱倒柜,将船上凡是拿得起搬得动的东西洗尽一空,而后扬长而去,前后不到30分钟时间。

“遭海盗了!这下子可怎么办?还能不能去台湾呀?”等大家缓过神来,听见有人在黑暗中哭喊着。

“不要紧!我在船舱底板上还藏有一些物资。”吴凤的父亲吴珠镇定自若道。原来,吴珠早就预料到海上极有可能遭遇海盗抢劫,所以特意将一大部分值钱受用的东西存放在船舱底板加固隐秘处,其中,包括300颗茶籽和青草膏药。

移居台湾后,吴珠续操江湖行医本业,因医术高明、药到病除,广受当地土著欢迎。吴凤自小勤奋好学、聪慧过人,成年后承继父业,常年给嘉义县社民治病扶伤,一样受到当地乡民的敬重和爱戴,都尊称其“吴郎中”。

吴珠一家入台定居点是诸罗大目根堡鹿麻庄(今嘉义县中埔乡),属阿里山地区。据史料记载,清朝年间,阿里山地区生产力极其低下,经济非常落后,当地土著以野居和野食为主。阿里山地区当时有大小族社四十八个,每族社数百人,彼此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时常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随着外来汉族居民的不断增多,这种矛盾和冲突变得越来越复杂和越来越不可调和,以至于族社与族社之间、土著原住民与汉族居民之间禁绝交往和通婚。为实现民族融合,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清政府决定遴选一位经历和素养都比较合适的通事来推行“抚番”政策。在众人共同推举下,吴凤被清政府任命为“阿里山通事”。担任“阿里山通事”以后,当地乡民改称吴凤为“吴通事”。

种茶纠纷

吴凤任阿里山通事以来,为了调和日趋白热化的乡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他慎独慎微、兢兢业业、爱睦乡里、谨言慎行,总是以好的言语和行为来教育感化各路社民。他除了全心全意为社民服务外,还积极发动社民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其中一项,就是鼓励当地社民遍植品相好、经济效益高的平和茶。

话说50多年前,吴氏入台之初,吴珠在嘉义县高海拔地区开辟数亩园地,培土整畦后种上平和带来的300颗茶籽,待茶苗长出一尺多高后以其为副本、以当地茶苗为母本进行嫁接,培育出新茶品种,命名为“阿里山高山茶”,吴珠率先试验种植。阿里山高山茶丰产性好,品行优良,味道清新,香气甘醇,受到消费者的普遍青睐,茶叶远销泰国、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并且供不应求。一时间,阿里山高山茶在汉族居民之间广为种植,为此给包括范氏族群在内的汉族居民带来盆满钵满的商业利好。这让当地土著很是羡慕嫉妒恨。然而,羡慕归羡慕,嫉妒归嫉妒,当地土著非但不去推广、引种阿里山高山茶,反而对其充满抵触和反感,因为,他们对原生态的自然物有一种近乎痴狂的崇拜和敬畏。在他们眼里,运用人为嫁接手段培育出来的“阿里山高山茶”无异于违反自然规律的“植物怪胎”,是一种触犯神明的行为。

对于当地土著的愚昧和无知,吴凤想尽一切办法和手段去说服他们,终究还是徒劳无功。

当地土著拒绝引种阿里山高山茶也就罢了,还恶意践踏毁坏汉族人的茶园,导致范青被关押、范大爷被打之类的茶园闹事悲剧时有发生,这着实让阿里山通事吴凤很是无奈和痛心。如果说吴凤慎独慎微、兢兢业业、爱睦乡里、谨言慎行在当地土著心目中得“加分”的话,倡扬推广种植阿里山高山茶得的却是“减分”。可不曾想到的是,恰恰是倡扬推广种植阿里山高山茶这一行为举措,无意中促成助长了一场人文悲剧的发生。

“栗祭”风波

清乾隆年间,阿里山土著原住民聚集区盛行一种叫做“栗祭”的大型祭奠活动,活动一年举行一次。每年“栗祭”一到,总要杀一个其他族社的人头当祭品。吴凤担任阿里山通事后,极力劝说当地乡民改掉“人头祭”这种残酷恶习,无奈,当地族长纷纷表示不能顺从,理由是,如果不用人头祭祀,必将招致天神发怒,引来祸害。在吴凤苦口婆心劝说之下,好不容易与当地族长达成“以牛代人”协议,前提条件是,隔年还得沿用人头献祭。吴凤本想以拖待变,可第二年“栗祭”到来时,却找不出有效的变通办法。族人又来索要人头了,在这左右两难时刻,恰巧当地发生一起义军起义事件,死了不少人。吴凤将计就计,把起义死难者的首骨冷冻窖藏起来,此后每隔一年献一具人头给族人祭神。几年过后,首骨用完了,族人又来索要人头。无奈,吴凤对族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同时严词正色地说:“这种草菅人命的恶习无论如何都得彻底改掉,否则,从今往后,我不再给大家治病了!”这一招果然灵验,族人终于被震慑和打动,答应今后不再用人头祭神。

然而,天不从人愿。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阿里山地区发生一次罕见的瘟疫,许多人染疫而死,当地族人一致认定是天神发怒了,其因则是“人头祭”中断和阿里山高山茶“植物怪胎”出现所致,于是气势汹汹找上吴凤家门,要求恢复“人头祭”旧俗并全部捣毁阿里山高山茶种植园。

吴凤知道事情已经发展到无法挽回的地步,只得好言劝慰族人,而后说:“明天一大早,后山上有一个穿红衣戴红帽的异族人,你们可以取他的人头来献祭,以平息天神怒火。但有言在先,只许杀这个人,以后再也不准杀任何一个人,同时不要去捣毁阿里山高山茶种植园,它们跟瘟疫一点儿关系也没有。”族人欢呼而去。族人走后,吴凤教育儿子:“我们在这里生存和生活,要以和为贵、宽以待人,不要记恨私仇,不管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和这里的所有乡民和睦相处。”第二天清晨,族人果然看见山道上迎面走来一个穿红衣戴红帽的异族人。见罢,几个族人纷起张弓射杀,走进尸体欲取其首,愕然发现,红衣红帽者不是别人,正是阿里山通事吴凤。见状,族人悲痛欲绝,嚎啕之声震撼山谷。

吴凤大义殉职,众社酋长聚议,立誓从此戒除“栗祭”恶俗,同时以族规社令方式昭告全体土著原住民,摒弃愚昧和偏见,允许与来台汉族居民交友、通婚,并积极推广种植阿里山高山茶。为表达痛悔和纪念,当地乡民将吴凤尊为“阿里山神”,如今的嘉义县中埔乡社口村“阿里山忠王庙”,每年都在吴凤忌日举行盛大祭祀活动,前来朝拜的香客络绎不绝,香火绵延至今。而台湾各地自此也纷纷推广、引种阿里山高山茶,并很快打开岛内外销售市场,成为当地乡民引以为豪的致富法宝。如今,阿里山高山茶已成台湾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极品好茶,仅台湾嘉义县阿里山、番路、竹崎、梅山、大埔等地就种植阿里山高山茶约2500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