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光华
季节已是春意盎然,萧条的所有细节都被这阵阵春风删除,再也寻不回丝毫踪迹。吃完早饭后,曾联星老人便与老伴漫步于乡村小道上,呼吸着柚花的清香,在此刻,人们或许没有注意到照在他们身上隐约的阳光,但肯定都感受到了心里的温暖。心境由迷蒙而开朗,由开朗而富有诗意,所有的呢喃私语都化作温柔的牵手,很浪漫,很温馨。这不是风烛残年的背影,而是鲐背之年的曾老在朝阳中的胸襟以及他心中守住的如同太阳般的艺术梦想和让人羡慕的生命光华。
今年已92岁高龄的曾联星,生活自理,看书、读报、写字、画画、吟诗、养花、锻炼,没有龙钟之态,没有恹恹之病态,谈笑风生。老人隐居在小溪镇西林村的旗仔山下,这里是琯溪蜜柚的原产地,一年四季草木葱茏,花果飘香。春天里,我循着柚花的香味来到了曾老的“桃花源”,一个充满春意的小院,窄窄的屋内,一边是茶桌,一边是书桌,精神矍铄的曾老正站在书桌前磨墨、练字,一脸慈爱沧桑,年轻时乌黑的头发已有如严冬初雪落地,像秋日的第一道霜,根根银发,半遮半掩,若隐若现。脸上条条皱纹,好像书写着一波三折的往事。
曾联星的父亲曾少旭是清末、民国时期闽南地区有名的书画家、诗人。出生在当时县城九峰镇的曾联星从小就受到父亲的熏陶,对书画有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后,在其哥哥的鼓励下,1947年秋天他毅然来到上海,幷考上了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生艺术之旅。在这样高雅的艺术殿堂,年轻的曾联星如鱼得水,认真学习各种绘画技巧。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内战的打响,学校很混乱,学生有时连生活都成问题,在上海美专不到一年,他不得不返回福建,刚刚开启的艺术大门又被关闭。1949年初,在南安县、 同安县任教期间,参加了南同工团革命活动。同安解放后,他被安排在县政府文教科工作,之后任文化馆馆长、县政府秘书;在那风雨飘摇的年代里,1953年被遣返平和县,在县陶瓷厂当职工,文革初,他又被下放到农村改造。
故事讲到这里的时候,曾老幷无激动,而是拿起笔写下“留余”两个字。此书法作品体现厚重端庄,笔法灵活有力,给人以大气、古朴、流畅、秀美的感觉。曾老对“留余”的解析是:“遇事让人一步,自然有周转的余地;遇到困难放宽一分,自然就有其中的乐趣。”
在陶瓷厂和下农村改造期间,曾老已有五个子女,靠微薄的工资维持日子,但他以苦为乐,在“苦”中修炼出一种坚韧的性情,他常抽出时间写字、作画、刻印、吟诗。经过30多年的苦难日子后,1986年曾老获得平反,恢复了干部并转办离休。离休之后,在家里布置了一间是书画室又是会客室和寝室,自称为“了了斋”,他原名莲生,年老了便以“老莲”为号。在“了了斋”,他以书画会友,吟诗唱词,结交了一些本地的同好,经常在一起互相切磋。他的书画作品大多是赠送亲友,很少出售,“因为我不差钱。离休养老金已经很知足了。”他解释说,画画只是自己的兴趣,不为名利。
他对家乡一往情深,美丽的琯城是其感情的摇篮,他将人生贯穿于博大的故乡情中,在诗情画意间寄托心灵,生命踏实,内心充实,在他的诗词及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对蜜柚有浓厚的感情便吟出了“琯溪秀水甘而冽,两岸柚花二月香。秋实蜜瓤称贡品,果中豪士侠义肠。”诗句,当看到祖国繁荣富强,便神采奕奕地吟出“神九升天吻一宫,蛟龙潜海探沟窿。一丝不苟零差错,全力所依技更雄。精萃护航终实现,智囊创业倍钦崇。吾华国力蒸蒸上,那怕蚍蜉撼树凶。”诗句。
曾老喜画山水、花鸟,独善写兰。孔子曾说:“芷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他觉得像一株兰一样活着就挺好的,清静、优雅。重要的是,兰花它不占地方,从不与人争光,更不贪婪更多的肥沃养料。几颗小石,几滴清水,无奢无求自在快乐地活着。所以曾老喜欢画兰,且颇具特色,寥寥几笔,给人一种非常自然、悠雅的感觉,不得不感叹其空谷幽兰的表现力。
在历经了无数的苦难与幻灭后,还能够以一种知足和知不足的精神来面对一切事,平静温和地对待一切人,幷顽强坚韧地生活下去,这就是曾老成熟的人生态度。
“回忆起大半辈子的艺术生涯,我觉得此生能够与艺术结缘是幸运的,尤其是离休后,艺术让我的生活更感充实。”曾老认为,“书法、绘画是一种修炼,也是一种精神享受,只要提起笔来便要凝神静气,构思之后运笔,疲倦时休息片刻,饮茶后再运笔,这充满了韵律感,整个过程犹如练气功。字如其人,人如其字,练习书法、绘画不仅要刻苦,还要涵养沉稳、平静修养,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否则便不会创作出赏心悦目的作品。”
“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这几个大字曾老经常书写,这也是他的人生格言,它就像家训一样,时刻提醒着家里的每一位成员。曾老先生一直都在追求内心的宁静,他淡泊名利,对别人的评价一笑置之;他不随波逐流,踏踏实实地做实事。他说:“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心态,心态好了身体自然不会亏待了自己。”
一波三折,历尽坎坷,曾老的艺术人生也在他离休后大放光彩。当过平和县美协一、二届理事,后为美协顾问、县作协顾问、漳州市美协会员、省市县诗词协会会员。书画作品参加全国性老年书画展幷获奖,诗词发表在《福建诗词》、《漳州诗词》等刊物上;古稀之年的他还当过平和县老年大学书画教师,十多年来任过平和县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秘书长、副会长,参与《峥嵘岁月》、《通讯》的编撰工作。
心态极佳、身体不错的曾老虽然一生坎坷,但始终保持着乐观的人生态度。快乐是他自然的天性,也是他智慧的表现。“书画养生是终身修为,永无止境。凡是聚精会神作画的人,总会克制杂念、培养正气、动静自然、融入意境,天人合一,而这就放松了自己,回归了自然。”曾老认为,“当书画修养达到更高层次时,就会对生活有更高的认识,甚至觉得活得越来越有味,这是老年时段的一次精神飞跃,有人说,像获得‘第二次青春’就是这个意思。”难怪活到九十多岁的他还这么硬朗。
折腾了一天,曾老又写了“淡泊明志”四个大字,然后和老伴继续他们春天里的夕阳散步。沐浴着余辉,缓缓地迈着步子,他们在寻找两个人的旅程,两个人的世界。其实这本身就是一幅画,一首诗,两位老人就是那画中人,诗中的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