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121期>正文

放下,为那清风明月

作者:◎叶庚成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6年04月25日

有时,放下会让人们更强大。放下仇恨,放下猜忌,放下痛苦……这样才能更好承载快乐、幸福,心怀慈悲,追寻信仰。

三月,闽南偏远山区的芦溪镇春暖花开、鸟语花香、青山绿水、雾霭蒙蒙,在这仙境般的地方穿越时空、追寻历史、感悟生活,颇有一番禅味。

来到陈扬美的故乡,走进陈氏宗祠,才发现敢跟魏忠贤叫板的大理寺卿,雄伟的大山是他的依靠,从村里蜿蜒穿流而过的“五江之源”——芦溪溪是他承载梦想和希望的源头。作为当地第二大姓氏的陈氏族人在漳汀村和东槐村都建有祠堂,陈氏宗祠始建于明朝,气势恢宏,现基本保存完好。杜甫的诗《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其实也能很好衬托现在陈氏宗祠的荒凉冷落、寂静肃穆的氛围以及后世对先祖的敬仰之情。然而,这样的宗祠也因为有了明朝时期大理寺卿陈扬美的建树和东阁大学士林釬的题词而熠熠生辉,此两人犹如太阳和月亮,同时出现在历史的天空,交相辉映、光焰万丈、泽被华夏。而两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他们的故事永远是不朽的传奇。

共同的理想和抱负使丰神俊逸、洒脱不凡的林釬和陈扬美年轻时期就走在一起。1605年,为了更好地学到知识,顺利进入仕途,32岁的陈扬美与林釬(37岁)、陈天定、张士良等放下家庭相约一起到灵通山深研《诗经》和佛学,他们和黄道周、徐霞客、张一栋被称为“灵通七贤”。在这充满灵性的大山里,他们勤学苦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从林釬所写的诗里就可以看出灵通山给予他们更多的智慧和灵感。《登天中岩》写道:“从来绝献一攀藤,莫问深山第几层。天路飘香多古桂,草庵藏钵少闲僧。扶桑渺渺云留日,石洞萧萧月作灯。有客酣吟岩畔石,台痕字迹半模棱。《宿青云岩》:“最爱峰前夜气餘,强扶藜杖缓相於。石间有寺藏何处,林下无人谈似余。荒径但闻秋瑟瑟,清宵闲自梦邃邃。山僧唤起蒲团作,云锁岩扉月到庐。”在《游灵通岩》这首诗中,表达了他们情愿放下一切而归隐山林,追求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层峰叠叠石千寻,老树寒藤隔翠岑。烟雾中分天上下,洞门斜映日浮沉。直从鸟道闻清梵,可忆蝉声似古琴。寄语空山旧猿鹤,何年相共守空林。”

浓厚的家国情怀和浩然正气之骨使林釬和陈扬美能够始终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被重用时,把自己的才华献与大明王朝,为国为民兢兢业业;被贬时,心胸坦荡,泰然处之,关心国事,为民解忧都不落下。

林釬于明朝神宗万历丙辰四十四年(1616年)考中进士,殿试第三名,授编修。熹宗朱由校即位后,林釬任国子监国子司业,后升为国子祭酒。他办事公正,自奉清廉,教导有方。人的愿望或者是期许很多时候是不能如愿以偿的,或因一阵风、一场雨。当时,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当政专权,凶残地陷害正派人士,屡次制造大规模冤案,这场政治风雨荡涤了太多的忠良。

当时,国子监有铜鼎铜缸,用以“贮水备火”,权奸魏忠贤无视朝廷法度,欲用铜鼎、铜缸私铸钱币,以中饱私囊,林釬敢于触犯魏党,坚不让给,惹了奸党,魏忠贤还伪造圣旨削去他的官职,林釬连夜逃跑,返漳后,即从龙溪故里(今龙文区)移居中埔总(即今之南靖丰田古楼),远离朝廷,过着归隐的生活,与旧友黄道周、徐霞客往来频繁,吟诗写字,讨论时事,吐胸中块垒,笔墨底端,耕田读书,采菊东篱,戴月荷锄,何等逍遥。明崇祯元年(1628年),朝廷召唤,林釬放弃桃花源般的生活毅然赴任,被升为礼部侍郎兼侍读学士。九年(1636年),朝廷采用占卜法选官,召林釬对答问题,林釬陈述了“用人,理财,清寇,宁边”四策。他的精辟论证和精明能干,深得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器重,拜为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军国大事,被尊称为“林阁老”。

与林釬相比较,陈扬美还算是个在仕途上稍微顺利的人,明万历三十九年壬子陈扬美中人,之后被委任为江西省武宁县知县。当时武宁县经济落后,黎民百姓生活困苦,经过陈扬美九年的不懈努力,把一个落后的县域治理得井然有序,受到神宗皇帝(万历)的赞赏。明天启元年(1621年),桐梓县治安混乱,据说土匪到处抢、烧、杀,搞得民心惶惶;新任皇帝朱由校即位,便将他调任四川省遵义府桐梓县知县。陈扬美因在“奢崇明、安邦彦叛乱”事件中挫贼靖寇有功,被明熹宗称为军门才。

天启六年,熹宗皇帝重用了他,敕封文林郎,破格诏升大理寺卿,这是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此时,阉宦魏忠贤正大得势,党羽遍布全国。陈扬美不避权势,不畏强暴,秉公执法,严惩魏之党,陈扬美因此深为魏党所忌。此时,林釬和陈扬美这对挚友在这人生的拐点又遇见啦,他们惊叹于彼此的相似,任白云苍狗,风云变幻,林釬给予陈扬美全力支持,并写下“信友忠君,同寅钦正气;明刑除暴,执法著遗风”的赞词,崇祯五年(1632),扬美受排挤调任浙江省温州府知府。但他依然体恤人民疾苦,为民请命,赦饷银13万两,百姓感其德,立生祠以祀。他死后,人民更加悼念不已,香火因而益盛(当时建在温州市郊状元桥附近的祠宇,新中国建立后尚保存完好)。崇祯十三年(1640年),陈扬美钦差大巡广东;崇祯十四年,陈扬美病故于大巡任上,归葬于东槐村水朝宫,享年69岁。林釬又给予题词:“拆狱本光明,锄奸弃暴,刑部威名不朽;为官留洁白,蠲租免饷,温州利泽无穷。”高度评价了陈扬美的一生。

林釬和陈扬美的故事正如古人所说的:“一点浩然气,快哉千里风”。正是有了这一点气,在困苦和危机时刻,能够发出一种灵气,直大至刚,塞于天地间。

如今,林釬故居和“阁老楼”及御书的“澹泊宁静,中正和平”石牌坊、温州的陈扬美祠宇还在,芦溪陈氏宗祠里的石柱上还保存着林釬对陈扬美的题词,其气魄忠骨仍然照耀千古,流传人间,为后人所瞻仰。

在陈氏宗祠里徜徉才发现春草已在天井长出,刻在石柱上的字湿润中略带耀眼,仰视着中堂的“廷尉”牌子,感受着清风徐来的那份遐想。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清风明月是无价的,它们是大自然的赋予。人们向太阳学会了进取,可以奋发,可以超越;而人们则从明月那里学会了沉静,可以以一种淡泊的心情看待世间的是非坎坷,达到自己生命的一种真正逍遥。我深知林釬和陈扬美“虚怀千秋功过,笑傲严冬霜雪。一生宁静淡泊,一世高风亮节。”,更钦佩他们或驰骋天下,或甘于淡泊,既能入世,又能出世,勇于并舍得“放下”;他们在“放下”的同时,其实已获得了意外的幸福,这种幸福是无形的,却是隽永的。其实,生活中我们不必去计较太多的得失,因为“放下”,不仅是一种解脱的心态,更是一种清醒的智慧。还是那句话:

放下,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