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120期>正文

7旬老人历时8年编撰《闽南俗语》

作者:汤绍平 林小良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6年04月18日

本报讯(汤绍平 林小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少年不晓想,吃老不成样”……这些脍炙人口的闽南俗语,相信大家都耳详能熟。然而,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来自田间地头、村口巷尾,由老百姓口口相传的闽南俗语正在逐渐丢失。平和县九峰镇一位71岁的退休老干部曾木桃,他历时8年,将自己在工作、生活中所收集的1200多条闽南俗语编撰成册,并将闽南俗语比作“下里巴人”。

《闽南俗语》分上中下三集,共150多万字,包括1200条闽南俗语。该书选材广泛、不拘一格,文字表述详尽注解、旁征博引。每条俗语都是采用日记形式书写,通过每一句俗语形成的由来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再结合曾木桃日常的生活感受,以讲故事的方式叙述出来,即使不懂得闽南语的人也能很好的理解俗语的意蕴。

“收集、整理《闽南俗语》这本书,非常的累;书中包括漳州、龙海、平和、漳浦、华安等闽南地区的俗语、谚语。所以说,这本书汇集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曾木桃说。

据了解,曾木桃自19岁参加工作后,便经常下乡,因此有了很多机会接触到各地的风土人情、民间故事。而且曾木桃本身就酷爱文学,他发现,闽南俗语根植于闽南语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普及,以及年轻人越来越喜欢用普通话交流,他害怕闽南方言俗语会渐渐被遗忘,所以,他就想编辑整理有关闽南俗语的书籍。

曾木桃告诉笔者,以前学大寨的时候,在农村,群众很喜欢讲闽南俗语,因为闽南俗语风趣幽默、出口成章、言简意赅,很多都很经典。有种说法叫“十句谚语九句真”,闽南俗语可是几百年来,群众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不能丢失的。

2006年,曾木桃退休了,退休后,他整天无所事事,百般无聊。第二年,曾木桃开始着手收集、记录、整理即将“流失中”的闽南俗语。说来容易做来难,闽南俗语大都由村民口口相传,虽然同为闽南语,但是地域不同,对同一个俗语的理解却存在差异。因此,一句俗语经常要花三五天的时间到乡下收集,对于60多岁的曾木桃,可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俗话说“捻虫入尻川”(闽南语),收集的过程虽然辛苦,倔强的曾木桃却乐此不疲,而且一下就坚持了8年。虽然,闽南俗语没有成语“阳春白雪”般的文雅,但是它保留了生活的原汁原味,像土特产一样,自有一番特色和韵味。

“闽南俗语是闽南人应该珍藏的文化遗产。”曾木桃真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