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117期>正文

乡情若海

作者:◎叶庚成 文/图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6年03月28日

 

春节过后,刚从广州搬回漳州不久的叶若海又开始忙开,在工作室,他正用各种油性、水性颜料、化学试剂等为一幅用综合材料艺术的土楼作品做肌理。

工作室不是很豪华却是很别致,尤其是那展厅处处油墨飘香。在这里,一如走进梦幻般的艺术殿堂:《炊烟袅袅土楼情怀》(局部)、《年轮》、《小桥·流水》、《方楼古韵》等系列土楼油画作品,令人叹为观止,那精致的构图,厚实的色彩,清新的意境,给人以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感觉。叶若海的画风朴实、生动,充满了对家乡的浓浓情感和乡土气息,是一种浑然天成的心灵之作,有其独特的视角、气质。“土生、土长、土地方、土气、土味、土楼情”是他油画作品的真实写照。叶若海以丰富生动的绘画语言,集中地呈现了土楼多姿的神韵,深刻地挖掘出其内在的精神内涵,并不断地以相互补充、相互呼应、互为递进的集中性、完整性及个性、共性,持之以恒地深化这一主题。土楼的奇特、土楼的深厚、土楼的灵魂被源源不断地挖掘出来,令人感怀其绘画创作是“江山如此多娇”的一个缩影,代表了闽南的特色文化。

20多年来,叶若海凭借自己的实力,在油画界已享有盛誉。2006年,在杭州西湖国际艺术博览会上,他的一幅《丰作厥宁楼》被一位收藏家以12万元的价格现场收藏。他还参加2008年的北京奥组委举办的奥林匹克美术大会,以《龙迎奥运》的巨幅油画赢得人们的赞誉,他画了五座圆形土楼,象征奥运的五环,此外,在画面上,还画了雄伟壮丽的长城,犹如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加上黄山的迎客松,汹涌澎湃的黄河和滚滚长江以及祖国壮美河山------他把整个中华民族最有象征意义的影像都集中在这画面上,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奥运精神的赞美,作品《奥运勾起童年的回忆》被奥组委永久收藏。2008年,其作品入选第六届福建省青年美展,连续三次入选福建省东海浪新人新作展。因此,他也成为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平和县偏远的芦溪镇文化底蕴丰厚,清代时期福建省较有影响力的书画家叶肇基早就为当地营造浓烈的艺术氛围。同时,这样一个闽南小镇,拥有了“国宝”绳武楼和世界上最大的圆型土楼“丰作厥宁楼”。叶若海就出生在这样的土楼里,他自幼喜欢写字画画,做泥水匠的父亲专门做了一个黑板,让他在上面涂鸦,久了,这黑板里的作品也吸引人,七岁的时候就能白描关公神像。上小学后,由于有了画家姨父叶永清和美术老师的指导,叶若海更着迷于画画,在学校经常出黑板报,参加绘画比赛,土楼内外的各种农具、梯田、村舍、花草等都成了他童年的绘画素材。然而,叶若海的艺术之路并不是充满阳光和雨露,读初中时,父亲患上重病并离开人世,登上艺术殿堂的梦想破灭了。初中毕业后,为了生活,他挥泪离开土楼来到外面漂泊,卖过冰棍、摆过地摊、当过工人……

 

 

尽管这样,他仍然没有放弃自己钟爱的绘画,在困境中通过拜师、自学等形式刻苦训练,提高绘画技巧。上世纪90年代初,土楼开始吸引世人惊奇的目光,许多画家开始走近土楼。然而,土楼赋形易,写意难,画得不好,就有如画马“画肉不画骨”,流于呆滞,丧失灵气,一些画家知难而退。叶若海认为机会来了,他认为自己的童年生活在土楼,其思想与大自然相融合。为族居和防御而建的客家土楼,或圆或方,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散落在闽西南青山绿水间。土楼依山傍水,合风水之说;土楼人家耕读传家,蕴文采风流,厚重的土楼承载着厚重的客家文化,这些对于叶若海来说太熟悉。于是,他选择用油画来体现美轮美奂、历史沧桑、质朴厚重的土楼和土楼人家温馨动人的民俗文化及一往情深的家园气象。此时,叶若海的艺术人生进入了质的飞跃阶段,他刻苦钻研油画艺术,从色彩、明暗、线条、肌理、笔触、质感、光感、空间、构图等多项造型因素进行下功夫,同时在油画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内容。叶若海宛如一条深水的鱼儿在艺术的大海里畅游,画起画来有时一天就是连续10多个小时。累了,没灵感了,就打打台球,然后继续创作,这样的寂寞和坚守已经十几年。这一时期叶若海没有籓篱,没有牵绊,没有学院固定样式,其作品自然就带有自由、奔放乃至自我。

敢于“亮晒”作品、推介作品,这是叶若海艺术人生的一大亮点,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其作品得以逐渐成熟和被认可。同时,他避开了绘画“局部”的束缚,着眼制造艺术氛围和艺术市场,这是绘画以外天大的能耐。十几年的时光里,叶若海带着家人从厦门开始,转战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频繁地通过各种博览会、文博会、展览会等较为全方位展示自己的作品,这些带有人文性的土楼和山水油画,其色彩沉郁、凝重、奔放且带有故事性和叙事性,充分表达画家对家乡山水的酷爱,也体现了对土楼文化的钟情与敬意。作品从被批评、被肯定到海内外众多名人的赞美和收藏,叶若海一路走来,实属不易。

胸襟气度是大成书画家要必备的品质之一,只有你有大气度,心怀天下,不急不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定能在书画上有大成就。在画圈里,叶若海这样一个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职业画家,亦称其为农民画家,很自然,一部分人带着有色眼镜看他。不过,他不会因为别人的不认同而产生不必要的矛盾,而是认为不能以地方和出生论个人成败,重要的是要让作品来“说话”。所以他的画中无不展现一种生机活力,展示一些积极向上的理念,德才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当代艺术语境下,艺术形式和观念皆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传统的艺术种类已经不能全面涵括当今的艺术内容。近两三年来,叶若海不满足于原有的表达方式,专心致志探索土楼新画法,想领异标新。2014年初,他步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材料艺术工作室,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向张元教授学习综合材料艺术。他认为,当下艺术创作呈现出跨学科,跨门类,跨领域,跨文化,融会贯通,交叉融合的态势,艺术材料作为艺术表现的载体已然跃升为艺术表现的主体,艺术材料到材料艺术的转化,说明了艺术观念的拓展,审美精神的更新。所以,他想运用综合材料艺术来表现土楼的韵味和精神。

艺术材料——材料艺术以一个特殊的文化身份,存在于物质与非物质两极之间,它将传统与当代、物质与精神、艺术与科学紧密地联系起来。佛说“一沙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个小小的特定材料也许会照应出土楼一个更伟大的乾坤。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叶若海举家从广州迁回漳州,用不同的理念和思维重新接触家乡的土楼,画家乡的土楼。综合材料艺术是将材料作为媒介运用于绘画当中,通过材料的特殊性能,让画面具有特殊的肌理、纹理,从而打破传统绘画作品精细、整齐的绘画效果,用这种新的技法来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这样便使山水云雾草树人家因势成形,土楼出没其间,意境浑然天成。在代表作《塔下水尾古村》的创作中他运用了鸡蛋坦培拉绘画法,用鸡蛋的蛋黄加水的比例,调各色的色粉,通过几十遍罩染而成。整个作品有着光华的色彩和韵致的格调,多层色彩的叠加产生丰富的变化和深远的空间感。村庄若有若无呈现,如真如幻,如情似梦,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那种旷远幽静的意境,欣赏后,自然心情愉快,心旷神怡。

“土楼是我的生命,我画的是心中的土楼,梦中的土楼,活的土楼。”这就是叶若海的心声。

老子说:“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我想这种状态很适合叶若海,因为他恬淡宁静,好像大海一样的寂寥广阔,他看重内心的生活,抱住人生的本源,一心以得道为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