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林语堂逝世四十周年】发现生活的诗意
【纪念林语堂逝世四十周年】
编者按:1976年3月26日,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在香港逝世,带着他浓郁的乡情和没有再回到故乡平和的缺憾。4月1日,他下葬在他生命中最后十年的人生驿站、同样具有浓厚闽南文化背景的台北林语堂故居后花园。四十年过去了,从最初从平和出发,渴望走出去,到最后定居台湾,渴望回来。生命不仅仅是个圆,意蕴深厚。在他逝世40周年之际,平和林语堂研究会和本报联合推出纪念专版,以此缅怀这位从平和走向世界的文化大师。
——走进林语堂文学馆
走进漳州平和林语堂文学馆,我这才深深地感觉到他一生的梦想,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家门前一艘当地特有的五篷船,是载着他梦想起飞的翅膀。一叶扁舟轻轻穿越万重山,将他带往知识的殿堂,探索世界的高峰!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这世界究竟有多大?端看我们的梦想有多辽阔。林话堂曾经是这山区里一个乐天的孩子,随着岁月的脚步,他展开了探索的旅程。其间也曽遭受失恋、失意与失败的多重打击,但他最终毕竟成就也成全了自我。
这山脚下的童年时光,为他积累了一生的快乐泉源。成长以后的人生,也许不能尽如人意,然而林语堂总是处之泰然。他不仅走到漳州、上海、北京,而且在美国、德国相继完成了学位,日后又在最繁华的大都会落脚,回首纪录自己的国家与国民的文化和历史,开创了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新纪元。
当我们一一回想陈年的历史既往,就能发现,汉唐宋元明清,许多朝代,历任君王为了宣扬文化,让四海臣服,曾不惜倾注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循丝路、造海舰,甚至不惜掀起大战!其间总有达到文化交融,令海内外心悦诚服的时刻。君不见历史上四夷汉化之深,总归是古老的历史文明长期累积了强大的能量!能够深入人心。
然而林语堂却是带着妻小单刀赴会去完成这项使命的。他对于自己国家的文化生活和历史经验,拥有一股热切的期待与深刻的观感。他愿意将我们文化中最优美、丰富和多情的一面传递到世界的尽头,为此他的足迹也到过东南亚和南美洲。
这所有的自信和愿望都来自平和,来自这个生身之地,我们这才意识到这位伟大的作家,站在异国文化的浪尖上,再回眸凝望自己家乡的土地时,乡土的一切给予了他多么美好的回应!
二〇一五年十月十日,我在研究林语堂生平与作品超过十年之后,第一次踏上了他的故土。这里是他晚年居住在台湾时,魂牵梦系之所。小小的院落,两层楼的房屋,一口足以让全家人生活的水井……,这里有他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对我而言,也是文学与学术生涯的寻根之旅。我在这里看到本地中、小学的孩子们在师长的教导下,快乐地朗诵着林语言的文章,像是要将这些句子内化到心底深处,成为他们一生前进的动力:“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
孩子们的吟诵浸润了我的心胸,教我更深一层地感受到林语堂文章所能发挥的巨大潜能。我在这幢林家的老宅里,来回逡巡,从前厅到厨房,从天井到卧室,现实生活如此亲切地展现在眼前,不由得想起林语堂的名言: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不完满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道理是一样的。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么我们就会很快变得通达起来,也逍遥自适多了,苦恼与晦暗也会随风而去。
我们研究他的思想与文学,深知在他的世界里,感情是没有对错的;伤心也是没有必要的,人生只要看得够远,就无需纠结于眼前的是非。得意的时候,不妨拿出儒家的精神来黾勉从事;一旦失意了,也还有道家思想来指引我们找寻生命中的桃花源,而且受苦愈深,领悟愈高!从林语堂晚年乐观、豁达而又天真的笑容里,我可以体会到他的心境:人生归结到最后,还是那句话??
且行且珍惜!
(作者为原台北林语堂故居执行长、台湾曹雪芹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