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裱是书画艺术的第二生命
在平和书画界,”清远楼”主人朱绍南无人不知,他不但精于书画、篆刻,同时,他的装裱技艺堪称一流。经他装裱的书画平整,不变形,无虫蛀;更重要的是他总能使原作墨韵显得更加生动,深受人们赞赏。寻他装裱的人络绎不绝,漳厦泉乃至更远的地方,也常有人登门造访。在平和乃至闽南,朱绍南或”清远楼”是个有份量的名词。
近日,笔者在清远楼装裱工作室里看到,朱绍南和弟子一起,精心地制作画框,调制浆糊,潜心装裱。朱绍南永远有忙不完的手艺活,新的书画总是排着队在等他。而装裱不比其它活儿,制糊、选材、喷湿、上糊、复背、上墙、裁剪、接边,然后再重复,从一张宣纸的书画变成立轴或装上框,起码要经过装裱师手里几十道程序,而且要把每一道活儿做得一丝不苟,就此尚不能保证装裱的绝对到位。精通此行的朱绍南明白,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影响一幅作品的好坏。一流装裱师总给书画增色,经过一番功夫下来,如盛装美人,一出台便有惊艳的效果。有经验的装裱师都清楚,即使把所有的活儿都做得十分精细,还有一道人无法控制的天气将影响装裱的效果,碰上刮北风天气,他和弟子俩总是要格外小心,这样的天气最易让书画破裂。
精一行首先要懂这一行,朱绍南介绍,他从事装裱三十多载,接过无数书画活儿,从无差错,这一切除了精细,更重要的是他懂行。朱绍南自己首先是书画行家,一幅作品到他手里,他并不急于下手,总是反复不断欣赏,犹如老中医的望色,这过程其实是读帖,只有读懂一幅作品,才能更好的量体裁衣,才知道如何更好的选材、用料,让一幅作品增色。要做到这些,考验装裱师的眼力。
装裱其实是一种功夫在诗外的活,要养成懂行的眼力,靠的是长期的艺术修为。“从事装裱其实不是我的初衷,”朱绍南说,他从小对书画有着浓厚的兴趣,1976年,平和一中首届美术班成立,刚上初中的朱绍南报名参加,得到郑昆松、朱元暹、林达明等一批平和籍知名书画家前辈的悉心指点。据朱绍南回忆,那一届的美术班氛围很好,师生们都潜心艺术,那一届的学员大都成为今天平和书画界乃至省内外的知名人物和骨干。高中毕业,因贫辍学在家的朱绍南放不下心中的书画,走上一条以工养艺的艺术人生道路——他继续和文化馆的朱镇生以及一中美术老师朱元暹学素描,两位老师均是平和籍的书画名家,他一学就是四年,打下最坚实的基础。“几位老师都夸我学得不错,基础比较扎实,后来,平和潮剧团请我去画布景。”之后,朱绍南又去文化馆当过一段时间的美术工,期间,又得到叶范生、林添生等一批前辈的点拨,书画日益精进。
道路从来曲折,朱绍南的人生出现一个拐点,对他大为赏识的林添生老师却看到弟子的另一潜力,带他到书画之乡诏安拜见沈荣添老师。当时,沈荣添是诏安五老之一,精于书画,更精于篆刻。林添生推荐朱绍南向沈荣添学篆刻。朱绍南接受老师的建议,一门心思向沈荣添老师学篆刻。他的刻苦与灵性令沈老师大为赞赏,不但传他平生所学,还不惜把个人珍藏的《吴昌硕篆刻作品集》以及《篆刻学》等珍贵书籍相赠,师生间结下深厚情谊,几十年一直交流不断,成为书画界一段佳话。后来,林添生老师又介绍沈荣添的老师沈锡纯与朱绍南相识,两人一见如故。朱绍南拿出篆刻作品请沈老指点,沈锡纯对朱绍南的篆刻十二分满意。其中,沈锡纯看从作品集看到一方“兰溪主人”印稿,很得沈老心意,当即让他照此风格刻一方“兰谷主人”,又一时找不到一方满意的石头,就拿了一方旧印章让绍南翻刻。朱绍南接手一看,此印为老师沈荣添精心篆刻送老师留念的一方闲章,沈锡纯却要他磨去原作刻上“兰谷主人”,朱绍南说什么都不敢动此章丝毫,他重新寻得一方石头刻给沈锡纯老师。沈锡纯老师赞他“人品贵重”。
后来,朱绍南又和沈锡纯的外甥董希源有了往来,董是当时闽地的一个知名画家。董也看中绍南的人品与执着,带他拜访篆刻名家周哲文。当时,周哲文是西泠印社的理事。周哲文对朱绍南悉心指点,同时对他还寄予厚望,并赠送一幅个人篆刻作品鼓励绍南,他们成为一对忘年交。董希源还介绍雷志雄等一批篆刻名家与朱绍南相识,并得到这些前辈的长期无私指导,开拓了朱绍南的视野,对他篆刻帮助极大。雷志雄称赞:“加以时日,必成大器。”
朱绍南潜心于书画篆刻,既能师承古法,又不拘一格,或刚劲、或俊秀、或苍古,或圆或方,均得心应手,意到笔随。这得益于他博采众长,又善于融会贯通,方能自悟其妙,下笔如有神助。有评论家称——绍南篆刻,以汉为宗,并取西冷诸家之长,印风浑厚,其所镌刻的印章,古朴、自然、苍劲,并富有韵律感。
上世纪九十年代,朱绍南的篆刻在省内外已有一定影响。但他并不满足个人成就,他想带动更多的人走上篆刻的创作道路。1991年10月27日,他作为发起人,在平和成立——灵通印社。当时成为漳州唯一一家印学团体,得到钱君匋、丘程光等国内外一大批前辈的支持。当时,钱君匋是西泠印社的副社长,也是中国当代“一身精三艺,九十臻高峰”的著名篆刻书画家。之前,朱绍南在朋友家得到钱君匋的联系方式,长期仰慕钱老学识的他,动了请他来当灵通印社艺术顾问的念头。未曾想,接到晚辈的拜帖后,钱君匋欣然应允,还写来亲笔信以鼓励。他家”清远楼”三字也来自钱君匋墨宝。灵通印社成立,钱君匋、丘程光(新加坡)、余纲、沈荣添、陈忠森五位前辈为艺术顾问,还得到林林、胡铁生、傅嘉仪、潘主兰、周哲文、熊伯齐、沈锡纯等一大批书画篆刻名家的鼎力支持,极大影响了当时平和乃至漳州书画篆刻界。
艺术是相通的,经过多年潜心学习,朱绍南博采众长,并善于融会贯通,使得他篆刻书画同步精进,更是为他后来装裱打下最坚实的基础。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朱绍南频繁往来于诏安书画界,这期间他接触到装裱。他是个有心人。回家后,他私下里不断摸索,渐渐的,他明白装裱里的一些小窍门,并掌握了装裱艺术的所有过程。装裱是个苦行当,出身贫寒的朱绍南肯吃苦,“学精装裱这门技艺,不仅能谋碗饭吃,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得以终身以艺养身,始终和篆刻书画在一起,”朱绍南说,装裱是书画艺术的第二生命,很难想象一个不懂书画的人如何能把这活干得到位且精细,若没多年对书画及篆刻的潜学经历,不可能成就今天的“清远楼”。
众所周知,装裱最难的是修复古画。二十多年前,就在朱绍南步入这行不久,一厦门藏家拿了两幅很旧的清代名家画登门,求他重新装裱。初生牛犊不怕虎,他竟然毫不迟疑揽下这桩活。接手后才知道原来是块烫手的山芋。但他不想反悔,苦思冥想几晚,终于定下方案,花了近一个月的功夫,为这位藏家修复名画。这位藏家前来拿画时才透露,他在厦门四处登门均遭距,无奈之下才寻到他这里来。这事很快传开,厦漳泉一带书画家都找上门来,他的活像四季泉水,从不间断。
如今都流行机裱,朱绍南却另有看法,他说机裱属于胶膜加温粘贴,刚装上去平整,但容易脱胶,变形。更为致命的是,机裱直接影响墨韵的丰富性,一幅上乘的作品是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但手工装裱又是个苦差使,年轻人很难有这耐性。目前,他本家侄儿很能吃苦,成为他家传弟子。之前,还有南靖、东山、漳浦等地一大批年青人前来学艺,朱绍南倾力相传。在手艺传承上,他愿意有更多的年青人前来学习,朱绍南说。
链接:朱绍南,平和人,字道甫,号清远楼主人,书画篆刻家、书画装裱师,长期从事书画、装裱及金石篆刻创作,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参展并获奖。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漳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灵通印社社长,平和县书法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平和县美术协会理事,平和县文联委员,平和县政协第七、八、九届委员。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县各级书画展。荣获中国书协、美协主办的“全国职工书法美术作品展”优秀奖,中国金陵印社主办的中国“金陵杯”书画大展银质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