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佑九和城隍庙
庙宇是民间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什么样的庙宇、侍奉何方神圣,客观上展示了当地民风指向和道德取向。
平和县九峰镇最早是明朝正德十三年(1518年)设置平和县时的县治所在地。这里有一座与县衙(平和革命暴动时被烧毁)同时兴建的、规制级别和建筑规模均居漳州市各县最大的城隍庙。城隍庙坐落在九峰镇东门,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和2000年曾两次大修。该庙坐北朝南,占地49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达1200平方米,为四进五落建筑群,整座庙宇结构严密,布局合理,雕梁画栋,富丽堂皇,蔚为壮观。
历经岁月沧桑,九峰城隍庙一直香火兴旺。
每年正月十五日上午,城隍庙都会举行一种古老的仪式“县堂排衙”,借此回忆本地作为明清两朝县治的历史。这样的仪式,大家一般只在电视或电影上看过,它其实就是古代县官升堂的情景再现。这个于今看来近似表演仪式的出处,可以追溯到近500年前。
仪式举行之后,众人抬着城隍爷神像沿街出巡。
每当城隍出巡时,大哥爷的形象总是特别的引人注目,因为它被扛着走在出巡队伍的最前面。大哥爷形象高大,大家也称他为“一见大吉”。
在城隍庙里,大哥爷神像摆在大门的入口处,除了大哥爷,还有二哥爷。大哥爷唇口漆黑,脏兮兮的形象怪异,这是因为每年正月十四晚上,城隍庙的理事都要在大哥爷的唇上涂一遍鸦片膏。据说,大哥爷的名字叫高云忠,他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是城隍爷的得力助手(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为了理顺民情,他日夜忙碌,在夜深人静、精神疲劳却不得不要加班操劳的时候,喜欢吸一两口鸦片来振作精神。由于是出于工作需要,是出于公心,群众理解了他的这一嗜好,以至于后来为了答谢他一生忠于职守,就每年送一些鸦片给他吸食。几百年来,为了纪念大哥爷的这一生活习俗,庙务理事就在正月十四夜里在他的唇边抹“黑”(涂鸦片膏)。
正月十五,县太爷要出巡,身为秘书的大哥爷恪尽职守、首当其冲。
位于平和县西部乡镇的九峰镇,一直保持着元宵节城隍出巡的民俗习惯。城隍爷銮轿所到之处,群众纷纷点燃鞭炮。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狭窄的老街弥漫的烟雾,都充分说明了城隍信仰在当地的普及程度,说明了城隍爷在当地百姓心目中的至尊地位。
九峰城隍庙的创建是和漳州平和县的创建连在一起的,而平和县的创建,则缘于一次农民起义,历史机缘使得明朝著名理学家王阳明与这一切事情的发生紧紧连在一起。
明正德二年(1507年),漳州南靖与广东、龙岩交界处的农民举行起义,不久就被官府镇压下去。正德八年,起义烽火再度燃起,而且声势比前次更为浩大,起义军转战闽粤赣三省边区,致使“三省震动”。十一年(1516年)冬,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平定漳州詹师富等匪徒暴乱。
这次农民战争的原因,有官府政治腐败的原因,客观上还有当时漳州南靖县辖制地域过于宽广之故,发生起义的地区远离县城,官府鞭长莫及,形成一个政府管理的空白地带“化外之区”。
战乱平息后,王阳明到河头社一带(今九峰镇)巡访,采纳了当地乡贤曾敦立等人的建议,留下了“夜品香茗分杯议县”的佳话,他以政治家的眼光向朝廷提出了“于河头添设一县治,外足以控制(广东)饶平邻境,内足以压服卢溪诸巢,又且民皆乐从,不烦官府督责,诚亦一劳永逸之事”的建县奏疏。
朝廷批准了王阳明的请求。正德十二年底,划出南靖县的清宁、新安二里共十二图建县,取“寇平民和”之意,定名平和县。
这是漳州从唐垂拱二年建州之后对州境西边出现政权真空的一次填补,也是漳州的又一次梯度开发,它使得这片地处闽粤赣三省边界的漳州“三不管”地区的经济社会,开始走上有地方政权规范管理的发展轨道。明末黄道周说:“自平和设县以来,百二十年,弦诵文物著于郡治”,“弦诵文物”指的是当地文化,黄道周说的是九峰当时的文化环境比周边都好。
王阳明对平和县城的兴建十分用心,他不仅亲自踏勘了河头建设县治府衙地点,选定地势开阔的大洋陂(今九峰镇镇区),还根据明朝政府的规定在建置县衙的同时兴建了城隍庙,多才多艺的他亲自设计了县衙和城隍庙等建筑项目,并且主持了这批建筑物的破土动工仪式。
据王阳明写于正德十三年十月十五日的《再议平和县治疏》中可以看到上述这一幕:“正德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本职督同各官亲到河头告祀社土,伐木兴工”。由此可见,九峰城隍庙于正德十二年十二月与县衙一起动工兴建,竣工于翌年仲冬。
由于王阳明的提议,朝廷对这一长期动荡不安、初沐皇恩之区格外重视,同时也为了显示朝廷对平定东南动乱有功之臣王阳明奏疏的重视,平和县衙被恩准县堂与文庙视同府级建制,而按明代“城隍庙要和县衙同高宽”的规定,这一“恩准”政策,使九峰城隍庙的规制规模均居漳属各县甚至全省各县之最。
从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318年至今,九峰城隍庙已经走过490多年历史,内行人都是带着惊奇的眼光步入这座建筑物,同时又往往是心中带着一团历史迷雾走了出来。
九峰城隍庙里有许多出人意外的东西!
该庙主祀的城隍(神)是唐朝诗人王维,这在全市甚至全国诸多的城隍神队伍中独一无二!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了“诗佛”之称誉的诗人,他为何能入主九峰城隍庙?这跟王阳明置县平和,又亲自筹划建设县治、城隍庙有关,他的心学思想又与诗佛王维的思想暗合,所以把自己对王维的崇拜之“己爱”扩大为“众爱”,将“王维”推为“城隍”,享受众生膜拜!
据九峰乡贤汪初坤研究介绍,王阳明在立县之初,召集九峰各阶层乡贤,谈论城隍爷要立谁为神,在讨论之际,阳明先生首先提议由唐代的爱国诗人王维,立王维为城隍庙的主神,雕刻城隍爷、城隍妈的木身,因为他是右宰相,所以戴了宰相帽,这就是本地城隍与其它全国各地的城隍庙立神不一样的原因。
庙内对联、壁画、木雕、石雕异常精美,故事传说也丰富多彩。
大殿东岳宫里面,宽敞乃至空旷的空间透着肃穆,又高又粗的石龙柱给人华美的感觉,光滑的青色条石焕发着历史时空的幽远深邃。正中泥塑一特大东岳大帝坐像,立姿三米有余,高大威严。东岳大帝坐像前祭祀桌案正中位置有一块花岗岩石头(当地人称为“拜石”),与旁边的红砖格调格格不入,且上面刻有字迹,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说,这上面简短的文字叙说了一个劝善弃恶的故事。
九峰乡贤汪初坤考证说,以前有一个平日游手好闲的大赌徒,在一次聚赌时斗殴伤人而被收监,情况严重,急坏家人。他的家属听说城隍爷很灵验,就去殿前烧香求情,祈求解救之法。家人根据城隍爷的灵签指引去探监,劝其在狱中要好好反省、重新做人,之后这位赌棍在狱中表现非常好,后来居然出乎意料地获得释放。回家后,他为了答谢神恩,就请了一位石匠,雕制一个拜石,把自己的真实姓名刻在拜石上面,由全家人抬着到殿前铺在殿上,诚心让善男信女每一个参拜者任意踩踏,表示自己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的意愿。
几百年来,这个拜石成为九峰倡议仁义道德、促进百姓和睦相处的典故。
庙内第三殿为廊庑,侍奉十二房科(县衙捕快、侍从),分立两旁,左右各五,高如常人。其中有一个脸色靛青,有别于其他人。据说这一个是监狱的狱吏,因为脸色青,看起来很凶,但是他在社会上为人处世却平易近人,自己很廉洁,有群众央求他帮助解决纠纷后要送东西表示答谢,他总是婉言拒绝,说自己生活很好,一日三餐在吃鸡肉,天天有鸡腿可以吃。群众就觉得奇怪,因为那时的生活水平很差,他为什么天天有鸡肉吃?后来细心的群众发现,他的所谓的“鸡腿”原来是用木头刻制的,刻好后浸泡酱油,就象真的鸡腿一样,吃饭喝粥将鸡腿抓着吮吸而已,远观就像在吃鸡腿。宁可吃饭浇酱油,也不收群众送的礼物,这个事情一传开,群众纷纷赞扬他是清官、好官。
十二房科身后墙壁上,两边分别画着九峰八景图,是不可多得的壁画。庙中其它处墙上还有二十四孝图、十八层地狱图、寿星贺寿图、春日赶集图等,壁画皆有破损,但笔划勾勒神采斐然,人物神态依旧栩栩如生。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二十四孝图和十八层地狱图,主题非常明显,就是劝人向善、惩恶扬善。由于过去在文革当中,这个壁画用石灰粉涂抹过了,文革后才小心予以剔除和清洗,导致有一部分残破了,另一个原因则是由于墙是土墙,石灰壁年深日久自然松动、脱落。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壁画,到现在也还没有什么好方法,只能任由它自然存在,不敢随意乱动,前来参观的游客只允许观看决不允许触碰。
正月十五城隍爷出巡,一般是上午八点半准时出庙,下午四点左右回庙。城隍回庙时要举行“上刀梯”、“过火海”仪式,场面惊险刺激,群众围观人山人海。
除了正月十五,还有一个热闹的日子,那是农历五月二十五城隍爷的寿诞日。这一天,不仅闽粤两地的民众纷至沓来,而且台、港、澳同胞和东南亚(南洋)等地的一些侨胞信众,也会不远千里前来进香朝拜,感受边陲之地城隍历史散发出来的文化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