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107期>正文

丝路梦寻南阳楼

作者:◎叶庚成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6年01月18日

在山区里长大,多少年来,我一直在梦想守望着一种蔚蓝色的文明:渡口、樯帆、沉船、祈风、番货……水天相接的美景,翱翔的海鸥,翡翠般蓝色海水在阳光下跳跃着,还有舞蹈着的浪花。崎岭乡南阳楼曾氏族人的烟草下南洋故事我想就是山里人冲破“高山”的阻挡去追逐蔚蓝色文明的写照,这其实是平和县文化的魂与海连成的“丝绸之路”。

南阳楼其实不是土楼而是“大厝”,当地人还称之为“烟间”。三座建筑风格基本一致的南阳楼间隔地排列着,气势恢宏,富丽堂皇,成了崎岭乡新南村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冬日的暖阳下,我们随南阳楼的建设者曾昭忍的第四代孙曾龙秋和世界叶氏总会副会长叶小平来到这仰慕已久的大厝。南阳楼曾经演绎了曾氏家族和叶氏家族的烟草风云,也为平和烟草、瓷器、茶叶走上海上丝绸之路开启一扇明亮的窗。在这样的大厝里穿行,你偶尔还能看到烟刀、烟椅、烟筐、银箱……你还能够感受得到清朝和民国时期淡淡的烟草味道和商家背后细数白银的声音。

南阳楼的建筑风格是标准的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故又名“皇宫起”,它形似殿宇,富丽堂皇,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二进、三开间加双护厝,左边“青龙”位有房6间半,右边“白虎”位有房6间。整体建筑为穿斗式木结构,青砖黛瓦,阳光下熠熠闪光的高低错落有致的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为我们开着一扇扇充满温暖而疏远记忆的大门。它浓缩了曾氏族人坚韧、开朗、沉着、豁达的性格及对生活的美好祈愿,也酝酿了大厝丰富多彩的建筑表达。而100多年前的曾氏族人已经在一个家族体制建设上完成了这样严谨精巧的布局构思,巧妙地结合了居住、家族教育系统、宗庙祠堂三位一体的生活模式,以深远的睿智思考着如何繁衍家族,和谐共存。这是秉承自闽南人性格中温良、自省的特质,凝聚着每一位大厝中家族成员的魂灵,传承关于曾家的故事和荣耀。

南阳楼的建设者曾昭忍的曾氏家族是经商望族,曾龙秋介绍说,道光年间,他的先辈曾昭忍兄弟有一年到江西做生意,途中住在一寺庙里,寺庙的主人很热情泡茶给他喝,昭忍出手大方给了十二元白银。主人大喜,认为曾昭忍是大生意人,便把这消息告诉当地的“棉花大王”。因为当时的棉花较为紧缺,进货困难,一般商人进不了货,棉花成了大商人手中的筹码。在庙主的介绍下,曾昭忍与当地的“棉花大王”顺利达成合作,并开始做起生意。万事开头难,怎么来念好棉花这一“生意经”?“白银效应”给了曾昭忍很大的启示,于是他在每捆棉花里面放置二元白银,售价比市场价稍高,起初人们不大愿意购买他的棉花,当有人买后回家打开棉花捆后发现了里面的白银,心中暗喜。这事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大家纷纷争着购买曾家的棉花,很多商家也抛给曾昭忍大额订单。此时,曾昭忍灵机一动,撤下了里面的两元白银,这些大额订单的棉花给他带来许多白花花的银子。曾龙秋说,他的先辈有时回乡运回的白银就有十几担,当地有曾家白银“十三担三”的说法。赚了大钱回来的曾昭忍兄弟便请来师傅,大兴土木开始建设三座大厝,之后才命名为南阳楼。

明万历三年(1575年),平和县开始引种晒烟,起初为自种自销,明万历中后期至清初为大商品交易,本地和外地烟商到平和各产地收购烟叶销往内陆各地并运到月港或厦门港远销台湾、南洋(“南洋”包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缅甸等地)。当时。芦溪乡东槐村陈三香有兄弟6人及其父陈居简经营顺成烟庄,远销海内外。下寨乡周诵三在石码经营万山和记烟庄,拥有加工烟丝的工人90多人,产品包装上印贴有采用“顺成”芦溪正地烟叶为原料的说明,因此畅销海内外。厦门市镇邦路的“麒麟烟庄”与芦溪乡东槐林“顺成”烟商挂钩,订立供货合同,使平和麒麟烟丝供应厦门市场和南洋各地。此外,下寨乡的周存椿、周翼升、周太昌、黄镇卿、庄心一等,在漳州市厦门路开设烟叶转运行,小坪卢老踏在小溪镇开设益全转运行,专卖经营外销业务。九峰镇游维谋的大和烟行经营的烟叶,远销潮汕地区和东南亚。

面对这风起云涌的烟草销售大潮,南阳楼的曾氏家族也敢当“弄潮儿”,曾雨生、曾斗生创办“和记”商号,曾镇生、曾辉生创办“元记”商号,曾珠生创办“成记”商号,之后他们又把这“三记”整合成“永吉”商号。曾家的“白银效应”生意经再次上演,他们在运往台湾和南洋的烟丝中每小捆放置两个煮熟的枣核,说是烟草的种子。这样一来,大家都以为有枣核的烟丝才是正宗的平和烟,曾家也在增加重量中自然多赚了一笔钱。崎岭烟丝当时销往台湾较多,以秀才曾明生为首的18人在台南开设烟铺,经营烟丝,后改变经营方式,将平和产的净烟叶运往台南加工出售。

南阳楼曾氏家族与芦溪的叶氏家族历来关系甚好,有互通婚姻习惯,芦溪的叶氏家族也是生意旺族,所以,抱团取暖,强强联合成为他们的首选。叶小平介绍说,民国时期,“永吉”商号与芦溪乡双峰村叶福昌,在芦溪圩联营福兰烟店,既收购烟叶,又加工切割烟丝,大量销售。之后,叶、曾家族再次联手把“永言堂”、“永安堂”、“永吉堂”、“永和堂”整合成“四美堂”统一对外的商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日本商人在小溪设立“三井洋行和胜美公司”廉价收购大量的晒烟等土特产品,运到日本和东南亚,当时年收购量达25万至30万公斤。民国16年--18年(1927年--1929年),中美烟草公司与平和芦溪顺成烟庄订立合同,采购平和晒烟,在漳州设立中美烟草公司经理处。当时平和县华山烟远销南洋达50吨以上,每年可销15吨以上。此时的“四美堂”抓住商机继续做强做大,又以股份形式入股“平和三井洋行和胜美公司”,同时还入股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把烟丝加工为“双喜牌”、“海盗牌”香烟,大大提高了利润。

据《福建烟草与进出口》及《支那省别全志》所载的内容可知清末民国初的南阳楼是全县最大的烟草集散地和加工场之一,这里曾较长时间人声鼎沸,宛如闹市。平和县地处山岳重叠之间,溪流奔腾、湍急,很难在上面行舟,唯有到了下游岸边有山的地方,才能逐渐用小舟来搬运烟叶。平和县的小溪(现在的县城所在地)是水陆交通要道,山内各地的烟叶通过肩挑陆运汇集到这里。这里又是木船自漳州逆流而上的终点,从此地到漳州可以通航三帆船,因此人口众多,商业极其兴旺,是烟草交易的重要场所,素有“烟市’之称。每当烟叶交易高峰期,船舶云集,可超过百艘。每年的交易量,在平常年景可达8万多笼,城内设立的烟商交易所分栈有10多间,专门从事烟叶的收购和运送。生意做大的南阳楼曾氏家族是“烟市”最主要的生力军,他们经常雇佣工人挑烟丝到小溪,一般都有十几个人挑货,有时多达几十人,队伍浩浩荡荡,颇为壮观。租船运烟叶有时一租就是十几艘开往月港或厦门港。

随着平和烟草的名气越来越大,销售队伍也逐渐扩大。民国31年(1942年),平和县经营烟叶、烟丝的商人达275人,作为最主要营销队伍的曾氏家族与叶氏家族积极向海外发展,加大力度把平和晒烟销往台湾、日本和南洋等地。

大海,充满希望,充满生机,充满魅力,包括南阳楼的曾氏族人与芦溪的叶氏族人在内的平和人是那样的豪情满怀,他们以坚定不拔的信念,以博大的胸襟拥抱大海。穿越了惊涛骇浪,穿越了漩涡暗礁,在船只所到达的那些海岸线上播下真情。当时海盗盛行,行船极不安全,为使烟草能够顺利运输,叶、曾家族疏通各种关系并以“南阳”字样作为标记,从挑夫的扁担到所有的用具都印上“南阳”字样,还有船队和商队插上写有“南阳“字样的三角旗,所以不管走到哪里都得到很好的尊重和保护,海上贸易通行无阻。

抗日战争胜利后,曾、叶家族商人与平和县的许多商人以及外地商人联合经营,如在广州开办的“捷成商行”、在潮州合营的“平和商行”,将平和晒烟继续运销香港和东南亚各埠。烟草的“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平和县对外贸易发展经济和促进友好往来的大通道,更是一条平和县与外国相互交往学习、发展经济、增进友谊的海上大窗口。烟草的“海上丝绸之路”就这样在我们的眼前延伸开来,是那样的曲折漫长,又是那样的宽广辉煌。如今,站在烟草“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南阳楼,思想的根须,思维的链条,就这样在海浪里网织着一个个立体的形象,在每一条海浪穿插与激荡着,深入到了那历史的深处,感受着,回味着,敬佩着。

历史,就是一艘不会沉没的航船,从一个时代驶向另一个时代。如果说昨天留给我们的是荣光的一页,那么今日我们只有义无返顾地延续明天的梦想。新的起点是美的,但更美的是在奋斗中崛起。历史在前进,一个崭新的世纪已以蔚蓝色的博大向人们舒展开来,如今的平和县再次把当地的特产——琯溪蜜柚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运到更远的欧洲。

生命的本质在于行走。行走在南阳楼里,出现在视线里的是已经破败的老房,偶尔几只闪过眼前的鸽子和升起的袅袅炊烟,都能让人感动,因为就是意味着生命和活力。行走是因为存在,因为丝路起点存在,因为海上丝绸之路存在,也因为淡淡的烟味还存在。此时,和几位叶、曾前辈一起点上一根烟,自然就想起林语堂先生对吸烟的感悟:“我以为以人类文化和快乐的观点论起来,人类历史中杰出新发明,其能直接有力地助于我们的社交;第二,这几件东西不至于一吃就饱,可以在吃饭中间随时吸饮;第三,都是可以借触觉去享受东西。它们对于文化影响极大,所以餐车之外另有吸烟车……最重要的是:‘口含烟斗的人都是快乐的,而快乐终是一切道德效能中之最大者。’”

烟雾里升腾起文化的光芒,烟草的故事和精神在不断传颂,丝路中我们在追寻那渐远的梦想……这山和海的连接给人灵魂的启迪:让人敬畏自然,让人坚强果敢,让人激情迸射,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让人懂得了智慧后的深沉,让人彻悟了包容和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