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104期>正文

台湾中学课本中的林爽文

作者:◎赖金才 文/图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6年12月28日

林爽文(1757~1788年),祖籍平和县坂仔铜壶社。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随父渡台,居彰化大里杙庄(今台中大里市),赶车谋生,垦田治产,遂成为当地富户。

乾隆四十九年林爽文参加天地会,结会自保,逐渐成为台湾天地会领袖。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秋,地方官府焚烧村庄,镇压天地会,林爽文以“安民心,保家业”为号召,率众起义,矛头直指贪腐官府。起义军席卷全台南北,参加人数达数十万众。据《台湾通史》载“十二月朔,陷厅治,杀竹堑巡检张芝馨。众拥爽文为盟主,遵故明,建元顺天,驻彰化县署”、“爽文以玄缎为冠,盤两金龙,结黄缨,自顶垂背,衣衮服,高坐堂上。众呼万岁”,“林爽文之役,南北俱应,俶扰三年,至调四省之兵,乃克平之”。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林爽文兵败被俘,后在北京就义。

尽管这次起义前后仅一年零三个月便被残酷镇压,但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比如,林爽文围攻诸罗城十个月,因城内民众协助清军有功,清王朝为“嘉其死守城池之忠义”,将诸罗改名为“嘉义”。乾隆皇帝也将“靖台湾”民变一役,列入其自我夸耀的“十全武功”之一。

作为台湾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农民起义抗官事件,林爽文事件的史实也被编入台湾“教育部”编撰的中学教材《国中社会》(一年级、上册),成为台湾人尽皆知的历史事件,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台湾人。

本文即对《国中社会》课本第二章《台湾的发展历程》,第四节《清领前期的发展》文中涉及林爽文的相关内容,进行整理解读。

课文列入条目“林爽文事件”,表述为“林爽文为天地会领袖,由于地方官吏查缉甚凶,林爽文遂于乾隆五十一年(西元1786年)起事,是清领时代规模最大的抗官事件”。课文另有一段结语,简要总结了“清代台湾的民变”,指“吏治的不良、军纪的败坏、秘密结社的盛行以及复杂的族群问题,都是导致清领时期台湾‘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的原因。清代台湾的民变中,以朱一贵事件、林爽文事件和戴潮春事件的规模较大,成为当时的社会问题之一”。基于台湾的历史观,这样的表述是相当客观中肯的。

书中还另外插入了两幅图,作为解读林爽文事件的补充。

其一为“平定林爽文战役图”。林爽文事件平息后,乾隆皇帝为宣扬战功,命画工制作了十二幅铜版画《平定台湾得胜图》,分别将各次重要战役及有关事件采用全景式的构图,在每一幅画面上最大限度地表现战斗进行的规模和全貌,图上端均有乾隆皇帝御笔诗文。

课文中的插图选自十二幅铜版画之一的“攻克大里杙贼巢”,画面上装备精良的清军,使用火炮、火枪猛攻林爽文大本营。画中表达的史实是,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福康安命海兰察等攻下斗六门、八卦山后,于二十四日进攻大里杙庄。林爽文的军队在大里杙庄高筑土城,列巨炮,内设木栅两层。清军发炮攻击,捕杀甚众。清军由西南、西北两路攻下大里杙庄,林爽文逃入内山。《台湾通史》载“清军入庄,杀林素、林成、林快、江近、许三江、刘怀清等二百余人,获大小百六十余尊器械,粮食无数,遂燬之”。画的上方有乾隆皇帝御题诗纪其事:“斗六门既取,直前抵贼巢。跃溪飞马渡,扫穴短兵交。背垒犯雄阵,乘宵挥遁鞘。渠魁犹待获,盼切捷旌捎”。“攻克大里杙贼巢”铜版画和画上的乾隆帝题诗所表达的就是这一惨烈的战斗场面。

其二为台北市士林芝山岩同归所照片。林爽文起义时间虽短,但死难者极众,在台北市士林区的芝山岩惠济宫,有一座“大墓公”,收葬林爽文事件的无主尸首,1929年改名为同归所,取意于佛家的死后“万善同归”,墓茔前有一副对联“同归原有数,一所岂无缘”。另外,清咸丰年间,台北地区漳州人与泉州人为开发新土地,因经济利益争执不断而经常发生械斗事件,其中,以咸丰九年芝山岩之役最为慘烈。当时难以辨认的械斗罹难者尸骨也陆续就地合葬于“大墓公”。

相传合葬不久,夜里经过此地常会听到从墓茔里传来打斗和惨叫声,第二天就会有尸骸在墓外。庙公清晨打扫时,经常发现有枯骨出现在塚外,庙公以为是顽皮的小孩或是野狗所为,就好心地再放入塚内。但连着几天都发生形状相同的骨头在墓外,而且坟墓不像被打开的样子。于是就去请问惠济宫的开漳圣王神主,在大墓公众灵的托梦下,得知原来墓中人数众多的漳州人不愿与泉州人合葬,把人数较少的泉州人的尸骨三番五次地丢出墓外。庙公知道原委后,便另选一地,把泉州人的尸骨葬在他处,就再也没有发生类似的事了。逝者已矣,故事虽然玄乎,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见证了早期先民拓垦台湾之艰难惨痛、漳泉先民冤仇之深、漳籍先民跟随林爽文起义死难者之众。

林爽文起义虽然和秦末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明末的李自成农民起义、清代的太平天国运动等一样,都是农民起义抗官事件,但在大陆的中小学课本中,林爽文起义一事却均无提及。究其原因,毕竟林爽文起义只是发生在台湾岛内的时间较短的局部事件,并没有改变中华民族的历史走向,不在大陆的中小学课本中出现也是正常的。

但是,在大陆官方编撰的《辞海》中,却给予林爽文最高的历史地位,既纳入“林爽文”词条,释义为“台湾农民起义领袖”、“率众起义”、“被推为大盟主,年号顺天”;也纳入“顺天”词条,表述为“清时林爽文年号(1786-1788)”。且在《辞海》的中国历史纪年表中,林爽文“顺天”纪元又赫然名列其上,与清朝皇帝乾隆纪元比肩并列,在泱泱华夏这个专供帝王排序的位置上争得一席之地,仅凭这一点,尊林爽文为顺天朝的皇帝,林爽文英灵有知,应含笑无憾矣。

(注:台湾“国中”相当于大陆初中,《国中社会》教材类似大陆地理、历史、政治教材合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