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103期>正文

踏访古荔枝林

作者:◆黄志耀 文/图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6年12月21日

泮池村有古荔枝树上千棵,是国强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天下午,笔者慕名来到泮池村,发现房前屋后果然到处是老态龙钟的荔枝树。这些荔枝树,有相当一部分已开始腐朽、空心,靠近根部地方则树皮已长满青苔。至于树龄,据当地老人说,400年以上的荔枝树有400多棵,百年以上的荔枝树也有300棵以上。

慢步行走在荔枝树下,耳边不时听到头上荔枝树叶轻轻翻动的声音。这声音像音乐,优美动听。

看着这些荔枝树,为了印证时间的准确性,泮池村张支书动情地向我们介绍:“泮池村张姓在这里开居已经有五百年历史。这些荔枝树,是我们祖宗开居时栽下的。一到夏天,村民都喜欢到荔枝树下纳凉。”

边走边谈,不时还经过一小段的古老乡间小道。走过两个自然村,就遇到了百多棵四五百岁的荔枝树。这些树,由于历经沧桑,姿态各异,但依然挺拔俊秀,非常漂亮。

我们又走过一座石拱桥,沿着溪边往上走五十米,再往右走上一个小山丘来到田中自然村。此时,村口荔枝树下石头上正好坐着一位大伯,他看见我们到来,面带笑容地说:“这些荔枝树开花时更加好看,它的花是淡黄色的,很小很小,看不见花瓣,好像是睡在绿色的草席上,当你穿越过荔枝林,一股淡淡的清香会扑鼻而来。”他娓娓道来,看得出他对祖宗留下的这些古树很有感情。

刚想别过这位大伯到别处,突然间,我发现左前方百来米处有一棵像迎客松的树,就问他:“那棵是大榕树吧?”

“不是,是荔枝,乌叶荔枝!”大伯说道。

我们迅速来到这棵像迎客松的荔枝树前,只见它的头部很粗,枝繁叶茂。通过询问,得知它与台湾有点渊源。据说在明末清初,这里有位后生跟一位朋友相约渡海到台湾垦荒。离开时,母亲对他说,这棵荔枝树是分给你的,现在你要离开家乡,就暂时由兄弟轮流管理,不管何时回家,这棵荔枝树都属于你。但很遗憾,这位后生一去五六年都没有音信,母亲天天在这棵荔枝树下坐等,盼啊盼,就是没有盼到儿子回来。第六年冬至前的一个晚上,这位母亲在思念中离开了人世。母亲走的第二年,这位后生才从台湾回大陆,听说母亲带着遗憾而去,十分难过。后来,当地人为了教育渡海垦荒的后生不要背祖忘宗,就特意把这棵荔枝树叫作“台湾荔枝”。

离开田中自然村,穿过荔枝林,来到顶城遗址,这里有条古驿道,古驿道边有一棵没有头、只有五个树皮支撑的怪树。树,虽然没有头,但中部以上却枝繁叶茂。这棵奇树,当地人称它为神树。

神树,是泮池村房前屋后老树中唯一不是荔枝树的一棵树,人们感觉有点鹤立鸡群。

关于这棵树的来历,当地老人告诉我们说:很早很早以前,一天下午,天昏地暗,刮大风下大雨,霹雳一声炸响,当地人看见大树头部一团火球团团转,随即冲上天空。第二天大家来看究竟,发现大树头被火烧得只剩下几块树皮支撑着,大家以为树肯定被烧死了,但说来很奇怪,树不但没有死反而活得好好。后来,大家才知道是天妖下凡,玉帝怕祸害人间,就派雷神除妖降魔,追至大树时,妖精无处可藏,情急之下钻进树头小洞里,雷神就吐出神火降服了妖精。这棵火烧不死的大树,当地人就称它为神树。

距离神树不远有一块石碑,碑铭“宪断泮地山界”清晰可见。关于它的来历,须从张氏在泮池村安居时讲起。张氏在此开基时,这里已经有六个姓氏居住。张氏由于新来乍到很难有立足之地,特别是山地纠纷时有发生。到了明万历年间,经常发生一些冲突。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呢?一年春天,恰好云霄埔美有一位学子名叫张居中,考上进士后在通政司当观政,回云霄不几天就来泮池村走亲戚,得知这一情况很着急。他想,乡里乡亲大家应该和睦相处才好,虽然张氏是宗亲,但不能偏心。这天晚上,他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第二天一早,张居中再次深入各家姓调查研究,终于寻找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制定法律”。通过各家姓热烈讨论后达成统一意见,村规民约“宪断泮地山界”就此产生。自此各家姓和睦相处,很少有山地纠纷的现象。

这时,太阳已经西斜,回首看着这些历经风雨沧桑的古荔枝树,在灿烂的阳光下显得更加蓊郁,使我不禁想起苏东坡名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我想如果苏东坡此时能到泮池村一游,也许会写下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泮池人”的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