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差点错过王阳明
王阳明是平和之父,是平和县近五百年历史的开启者。然而,平和却差点错过王阳明。当然,错过了王阳明,“平和”也就没有了以一个县域的身份出现在历史上的机会。
据《王阳明年谱》记载,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十五岁的王阳明出游居庸三关,“询诸夷种落,悉闻备御策;逐胡儿骑射,胡人不敢犯。”并于期间产生了“经略四方之志”。弘治十年(1497),明王朝边事频发,朝廷设武举推举将才,王阳明“念武举之设,仅得骑射搏击之士,而不能收韬略统驭之才,于是留情武事,凡兵家秘书,莫不精究”。同时,王阳明“每遇宾宴,尝聚果核列阵势为戏”,把对兵法的阅读转化为一种“实践”。弘治十二年(1499),王阳明进士及第,朝廷命观政工部。同年秋天,他奉命督造威宁伯王越的坟墓。督造坟墓,这对别人来说并不是什么美差的公务,却成了王阳明进行军事知识演练的好机会,在此期间,他“驭役夫以什伍法,休食以时,暇即驱演八阵图。”当时,边关再次告急,王阳明则上疏条陈边务,阐述自己对边务的看法,也表达了自己的“经略四方之志”。凡此种种都让我们看到,王阳明心中孕育着一个非凡的梦想,也在等待着一个属于自己的广阔舞台。
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当机遇垂青的时候,王阳明却拱手拒绝。
王阳明四十五岁那年,即正德十一年(1516)九月十四日,正担任南京鸿胪寺卿的他接到吏部下文:“承圣旨:王守仁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地方,写敕与他,钦此。”这一任命原是由于兵部尚书王琼的推荐,然而,命下之日,王阳明却“惊惶感泣之余,莫知攸措”,于十月向朝廷上疏《辞新任乞以旧职致仕疏》,请求朝廷收回任命。王阳明在《辞新任乞以旧职致仕疏》中说,一则自己“疾病未已,精力益衰,平居无事,尚儿奄奄;军旅驱驰,岂复堪任。”二则“朝廷大政不可轻,地方之重寄不可苟”,当选贤能委以兹任,自己“才本庸劣,性复迂疏”,恐难以胜任;三则自己自幼失母,由祖母抚养,而祖母“今年九十有七”,理当奉养天年。王阳明以三个看起来非常充分的理由,向朝廷请辞新任。照理来说,从十五岁产生“经略四方之志”,到四十五岁被任南、赣、汀、漳巡抚,王阳明心中这把欲“经略四方”宝剑已藏在鞘中三十年,为了让这把剑能气势如虹,他也反复锤炼过,只等宝剑出鞘、锋芒毕现的时刻与场所。这一任命当是王阳明梦寐以求的机会,他没有理由拒绝。
然而,王阳明却拒绝了。从他的上疏中可以看出,王阳明言辞恳切,毫不造作,不是在作秀。如果为了作秀,王阳明完全可以以“才本庸劣,性复迂疏”的理由即可,谦虚谦虚,做做样子,朝廷肯定不会因这一谦虚而收回任命。王阳明在上疏中列举的另外两个理由,即自己身体问题和向祖母尽孝问题,绝不是作秀,而是意欲打动皇上。此前,一直有肺病的他曾于正德十年八月,上疏《乞养病疏》,说自己多年来“内病潜滋,外强中槁”,上任南京鸿胪寺卿又“寒暑失节,病遂大作”,希望朝廷放其“暂回田里,就医调治”。而在该疏中,王阳明也提出了祖母年事已高,自己须膝前尽孝的请求。因此,《辞新任乞以旧职致仕疏》中提出的请辞新任的理由,与此前上疏的《乞养病疏》一脉相承,是王阳明的真实请求,也在情在理,令人同情。这两次上疏,都存在着改变王阳明人生轨迹的可能性。假如,当时王阳明《乞养病疏》得到皇上的许可,那么王阳明已归田养病,王琼就不会推荐其巡抚南、赣、汀、漳,充当该任的肯定另有其人。又假如当时皇上在批阅《辞新任乞以旧职致仕疏》时心情正好,觉得王阳明眼下身体状况确实不足担当此驱驰之任,且其情可怜,又孝道彰显,加上其也是未见一丝战功之人,不见得就足以扭转局面,心一软,完全有可能收回成命,另择贤能。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王阳明与漳州无缘,漳州西南部的剿匪之战的策划者便是另外一个人。那么,剿匪能否取得成功,成功后是否也“分而治之”设置新的县治就很难说,“平和”这个县名能不能在历史上出现也很难说。
但历史永远没有假如。王阳明的《乞养病疏》没有得到肯定答复,《辞新任乞以旧职致仕疏》也没有带来福音。在不断告急的匪患面前,王阳明的请求之声显得十分微弱,难以让皇上动恻隐之心,他等来的只有反复督促其上任的消息。正德十一年十月二十四日,朝廷敕谕再下:“特命尔前去巡抚江西南安、赣州,福建汀州、漳州,广东南雄、韶州、惠州、潮州各府及湖广郴州地方。抚安军民,修理城池,禁革奸弊。一应地方贼情、军马、钱粮事宜,小则径自区画,大则奏请定夺。”十一月十四日,都御史文森因上疏称病请致仕而延误了朝廷“紧急贼情事”,受到朝廷叱责:“乃敢托疾避难,奏回养病。见今盗贼劫掠,民遭荼毒。万一王守仁因见地方有事,假托辞免,不无愈加误事?”因此,吏部再次督责王阳明赴任:“奉圣旨,既地方有事,王守仁着上紧去,不许辞避迟误,钦此。”十二月初二日,王阳明的《辞新任乞以旧职致仕疏》得到批复:“该臣奏为乞恩辞免新任仍照旧职致仕事,奏奉圣旨:王守仁不准休致。南、赣地方见今多事,着上紧前去,用心巡抚。钦此。”
朝廷之命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下达,措辞严厉,让王阳明别无选择。接到朝廷批复的第二天,王阳明便启程前往江西,踏上了他“巡抚南、赣、汀、漳”之旅,以四十五岁之龄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也揭开了他与“平和”的注定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