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有位一品内大臣
在今天的平和人中,包括苏姓族群,知道苏明其人的着实不多。殊不知,这位坂仔石鼓人氏苏明苏大臣,乃是清初顺治、康熙朝的一品内大臣,封子爵(时称“哆李几昂邦”或“精奇尼哈番”),乃是史上坂仔境内品秩最高的官员,也是唯一一位皇帝诰封的赫赫显贵的子爵爷!
我第—次听到苏大臣这个名字,是从坂仔的文史爱好者信哥口中得知的。信哥聊坂仔的人文历史,聊到了石鼓楼,说起历史上石鼓楼出过一个大官苏大臣,具体是什么年代的,叫什么名字他就不清楚了。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几天前,翻阅清道光版《平和县志》,在其卷二《关隘志》看到记载“石鼓堡(苏大臣明里)”,而在其卷五《选举志》的“武职杂进”部分,第一个记载的人物便是“苏明(本郑成功故将。顺治十三年,与黄梧以海澄城降。授哆李几昂邦,晋一品内大臣。捐置漳州会馆)”。县志中关于苏明苏大臣的记述不多,但总算撩开了信哥口中苏大臣的一点端倪。
循着这些线索,我和信哥等几位坂仔的地方文史爱好者来到了石鼓楼,也就是位于坂仔镇民主村的石鼓金汤楼。我们看到,这一座原本圆形的三层土楼的大多数楼房已经倒塌,破塌不堪的景象已没了楼的形状。其最大的看点,应该就是尚存二层的粗看不起眼的楼门,楼门的拱部由青色花岗岩堆砌,门柱和门匾用的却是灰白色石料,门面整体搭配得不甚协调。没有门联,所以“石鼓金汤”四字楼名大字就显得特别显眼,仔细辨认,楼匾上款乃“顺治丁酉季冬”(顺治十四年、1657年),下款“右都护苏明立”,另有两方不清晰的印章。这仅存的几个文字信息,印证了石鼓楼的来历——此楼乃一品内大臣苏明所建的土楼,石鼓金汤楼就是苏明苏大臣故里。
苏明何许人也?详查清史材料得到了更多的信息。原来,苏明及其堂兄苏茂与平和老乡高坑(今国强乡)霄岭人黄梧同为国姓爷郑成功旧将。至于苏明缘何与黄梧献了海澄城降清,就说来话长了,牵涉到明末清初闽台两岸的几位风云人物:国姓爷郑成功、海澄公黄梧、收复台湾的靖海侯施琅等人的家仇国恨。他们的是非恩怨,且听我慢慢道来——
先是,年轻骁勇的郑成功部下、左先锋施琅,其手下的亲兵曾德因犯法逃入郑成功帐下,不久却被郑提为亲随。施琅在金门得知后,千方百计抓回了曾德,并不顾郑成功的警告,把曾德杀掉了,这件事也就成为郑、施二人矛盾公开爆发的导火索。
顺治九年,郑成功将施琅及其父施大宣、弟施显投入牢中,施琅被捕后不久,用计逃脱到了他的副将苏茂家中。施琅担心苏茂把他交给郑成功,便激之曰:“闻藩主(指郑成功)千金高爵购我,细思贤弟与我最厚,特来相寻,免被他人邀功。”苏茂答曰“茂虽不肖,岂肯卖镇主(指施琅)以求荣乎?且公投生非投死也。茂虽死,亦不可为。公幸勿疑”(见清代江日升《台湾外记》卷之四)。就这样,苏茂冒险藏匿了施琅,并于次夜安排心腹备小船送施琅往投他处。期间,施琅请人向郑成功求情,但郑成功一怒之下竟然杀了施大宣和施显,这也就将施琅逼上了投清之路。苏茂重情重义私放施琅,却也因此被郑成功记恨在心。
顺治十二年,郑成功派左提督黄梧和苏茂等领兵攻打揭阳,兵败亡铁甲兵三百余名。郑成功御将之道以严苛著称,在追责丧师之罪时,按律,苏茂并非揭阳战役之主将,虽轻敌寡谋,但勇于进战,负伤突围,本应薄责示警,以观后效。但郑成功对苏茂私放施琅一事耿耿于怀,便借揭阳战败为由将其处斩,首级传示军中。而对主将黄梧则罚俸记责,派其为主与副将苏明同守海澄城。期间,黄梧窘于郑成功责令赔补五百副铁甲兵铠甲之罚,且其厦门住屋又被郑成功之叔定国公郑鸿逵夺取,既心生不满,又整天战战兢兢,惧怕郑成功对兵败揭阳再来个秋后算帐,遂萌生反意。
顺治十三年六月,黄梧派心腹裨将赖玉(平和人,后官至泉州城守游击)密通满清福建总督李率泰,决意进献海澄城降清。黄梧在献城降清的当夜才将计划告知苏明,被蒙在鼓里的苏明开始时不信,但黄梧免冠,以已经剪去鬓发的满清发式示苏明。并说之曰:“本藩(指郑成功)刻薄寡恩,百战之功,毫无厚赏;偶尔失利,悬首竿头(指苏茂)。尔兄揭阳之败,实乃天意,今已被杀。尔能保己无事乎?”苏明思前想后,又见“梧左右雄壮,似欲相挟状”(见清代江日升《台湾外记》卷之四),无可奈何,苏明也只有纳了印信,与黄梧一同献了海澄城降清了。
因海澄城乃郑军储蓄饷粮重地,且与厦门、金门互为掎角之势,关系重大。海澄易手,致郑成功难在大陆立足,迫走东宁(今台湾)。顺治帝因黄梧和苏明立了大功,遂将原本用于招降郑成功的“一等海澄公”爵位授予黄梧,世袭罔替十二世;同时“以军功,授右都督苏明精奇尼哈番” (见《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一百十六),后苏明进京,晋一品内大臣。
县志中的“哆李几昂邦”或者“精奇尼哈番”乃是满语译音,是满清入主中原初期的满语爵位名称,乾隆朝定汉名为子爵,乃清朝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等九等民世爵中的第四等。公侯伯爵乃超品,子爵对应于一品官位,地位极为尊崇。也就是说,坂仔石鼓人氏苏明苏大臣与一等海澄公黄梧,以及被苏茂放走了的、其后收复台湾的靖海侯施琅一样,在清初都是位高权重的爵爷显贵。
石鼓金汤楼是顺治十四年苏明回乡所建。其后,苏明蒙皇帝恩宠,进京在顺治、康熙两朝皇帝身边担当内大臣,掌管统率侍卫亲军,卫护皇帝,地位尊崇,俸禄优厚。史载,苏明于顺治十八年在老北京的宣武区煤市街捐置漳州会馆,他在《建置会馆序》定下规约:“住馆京官让候补候选者,候补候选者又当让会试廷试乡试,不得占住,以妨后人”;“会馆惟候补候选、入觐、会试廷试乡试得住,其余杂事人等,不许住宿,以妨生事混扰”。有清一代,北京漳州会馆无疑就是现今的漳州市驻京办,苏明的善举极大地方便了漳籍士子士绅晋京赶考办差,其功德无量。
而石鼓金汤楼,这一座寓意固若金汤的土楼,历经360年的风吹雨打,虽仍坚强屹立,也垂垂老矣。作为一座见证历史、人文内涵丰富的土楼,惟愿后辈子孙善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