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青山
——游林语堂故居有感 平和正兴学校 游子逸
算是一次踏青了罢,只不过是在夏天,阳光像每一个夏日一般灿烂,我们也终于踏上了语堂故居的青石板路。
林语堂,并不陌生的名字。在我第一次翻开《京华烟云》这本书时,就对这个名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林语堂,林语堂,森林是话语的天堂。这般特殊又极富深意的名字,成为语言大师也是意料之中了。读这本书,不光是在品书中的故事,也是在品大师这个人。书翻完,我也点开了大师的资料。资料中的图片,大师托着一杆烟斗,戴着金丝眼镜,笑容可掬地倚在一面墙上,散发出自然而又亲切的魅力。果真呐,大师就像家乡平和一样平和。
大师故居的一切都显得朴实却又亲切可爱。楼前的树,屋瓦上的青苔,古朴的窗棂……这些地方,这些景物都存留着大师稚时的回忆。我沿着吱呀发响的木阶,来到了阁楼,这儿有特别的地方,也是大师回忆的存留地。在向着花山溪的一面墙上开着一扇窗,木制的窗框和窗棂透出古朴、安逸的气息。阳光斜射进来,屋内的尘埃和蜘蛛网都闪着金色的光。恍惚间,我竟看到大师站在窗前,弯着腰,用手肘撑着窗框,托着下颚,似乎看得入了迷,又好像在想着什么。我不由得从大师的视角望出去,我能看到花山溪白色的溪流和正在溪边洗衣服的婆婆们;我能看到青石路上的些许行人和空气中飘荡的尘埃;我能看到远处连绵的青山。就是这个窗口,陪伴了大师多少个日日夜夜,充实了大师多少闲适无聊的时光。想象中深思的大师,你等到了心爱的姑娘了吗?要不要将夜不能寐的思绪,讲给她听啊?
从阁楼上下来的我,退去了一开始的燥热,我要开始寻找,寻找大师平和幽默的原因。这个林语堂稚时张望的窗口,给我带来了一份独特的享受,和一种不一样的平静。那么平和呢?或许那条溪可以给我一点启发。
暮年的大师也时时惦念着这条溪,他写道:“我经常想念起自己儿时经常去的河道,听河水流荡的声音。”我想过一个问题,在异乡生活惬意的大师,为何想念这山沟沟里一条再平常不过的小溪呢?见过了这条溪后,这个问题不攻自破。花山溪算是曲折,河道弯弯兜住了大师的童年,大师的乡愁。大师在这里跟故乡离别,可从未弄丢那一份眷恋,百年前的芦苇荡里不舍离开的那条乌蓬船,如今静静地躺在草坪上,等着那个少年再乘着它回家。
从一个崇山峻岭中的山乡孩子,变成了一个世界著名的文化大师,他用脚步丈量着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只是离开故乡的人,就像失根的兰花,漂浮的浮萍,散飞的蒲公英……他的心一生居无定所,找不到当时栖息的地方。故乡的青山,故乡的溪水,故乡的亲人,故乡的邻里在他的梦中一次次放大出现。他不曾忘却,可再没机会回去。林语堂用半生去成长,用半生去回忆,去寻找。寻找那崇山峻岭中虫的夜夜笙歌,找寻那破旧平房中爹娘的温暖笑脸,寻找自己生命河流的起源。
大师啊,你是否化作了那青山上的一棵树?在风中兀自摇曳,兀自生长,远远地看着自己旧旧的居所,默默地守护着坂仔的一切。听,风来了,唰唰唰,大师那一定是你吧,回家后的你还是一样爱笑。只是这笑声中又添了一份喜悦,多了一份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