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98期>正文

林语堂和林爽文

作者:◎黄荣才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5年11月16日

 

林语堂和林爽文,他们都是平和坂仔人,他们都曾经在台湾叱咤风云,是台湾广为人知的人物。只是不同的是:林语堂是世界文化大师,而林爽文是台湾农民起义领袖。

远在林语堂诞生的一百多年前,林爽文(1756~1788年)就出生在平和坂仔了,对于这位农民出身的人,谁也不能预知他的命运会和台湾联系在一起。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林爽文随父母迁居台湾彰化县大理杙庄(今台湾台中大里乡)务农。乾隆四十九年,林爽文加入天地会,成为彰化地区天地会重要首领之一。这个发源于林爽文老家福建平和的组织,在当时已经声名远扬。乾隆朝中叶,台湾吏治腐败,贪官横行。台湾府“贪婪之吏,以宦为贾,舞弄文墨,剥民脂膏,三年报罢,满载而归。”广大人民对清王朝的统治日益不满。天地会成了除贪抗清的一支不可小视的政治势力,引起了清政府的关注。乾隆五十一年七月,清政府下令解散天地会,到处搜捕该会会员,并借机烧杀抢掠,滥杀无辜。官逼民反似乎是历史上反复出现的主题,宛如回旋的咏叹调。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787年1月16日),林爽文率领千余人,在距彰化县20余里的大里杙竖旗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到3000人,于夜间四更往袭大墩营盘,击毙副将赫踦额、知县俞峻及官兵数百人。随后攻破彰化县城,又攻下鹿港(亦名鹿仔港),以及南北咽喉的斗六门,北进攻下北路淡水厅(今台湾新竹)。林爽文布告安民,提出起义宗旨是“保农业”、“安民心”,并申明军纪。起义军旗帜鲜明,纪律严明,群众纷纷加入,声势很大。这时庄大田在南路响应林爽文起义,攻克凤山(今台湾高雄)县城,并转战南路之南潭、中洲、大目降等地。起义军攻下彰化后,推林爽文为大盟主,定年号为“天运”,第二年改为“顺天”,林爽文从而成为在中国皇帝名录中留下一笔的平和坂仔人。他以原彰化县署为盟主府(后迁大里杙)。起义军彼此平等相待,兄弟相称。对贪官污吏坚决镇压,没收一些地主的土地给起义群众耕种。清廷先后派提督黄仕简、任承恩,闽浙总督常青,陕甘总督福康安带领官军登台镇压。开始时军事上毫无起色,福康安于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到达台湾,对起义军进行分化瓦解,以优势兵力解诸罗之围,又接连攻下斗六门、大里杙等军事要地。次年正月初五日(1788年2月10日)林爽文被俘,被押送往北京后就义。林爽文起义,前后经历一年零三个月,参加人数达数十万,它不仅是台湾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而且是清代历史上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在历史的进程中,这次起义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林爽文也成为台湾历史上无法忽略的一个人物。

在林爽文诞生后一百多年,林语堂也出生在平和坂仔。当年他们幼小的身影在同一片土地上奔跑,留下自己稚嫩的足迹。没有人预料到,这前后相距百多年的两个人能成为平和坂仔两个强劲的符号。故乡,在他们的记忆之中,是渐行渐远的地域,又是逐渐成为梦乡的主题。而在林爽文去世近两百年之后,林语堂也踏上台湾这片土地,这片林爽文谋生和后来浴血奋战的土地。台湾对于林爽文来说,曾经是给予他生活梦想的土地,也是他流血牺牲的地方。他在台湾留下的是铮铮铁骨,是奋勇厮杀的身影,那种血与火的强劲冲突,所有的音符都是号角,都是生命的呐喊。而对于林语堂,台湾是他最后的栖身之地,是他生命中闲适、平和的最后十年,是他消解乡愁的生活港湾,他留下的是平静、舒缓、从容的身影。

林爽文在台湾被俘后被押送到北京,然后在这座林语堂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古都,在林语堂极力赞誉的城市就义。而林语堂在香港去世后,最后回到台湾这对于林爽文是刀光剑影的地方安葬。命运的轨迹以不同的方式画圈,他们殊途最后也没有同归,让这一个文化大师和一个农民起义领袖联系在一起的是平和坂仔,是他们共同的故乡。

站在平和坂仔的林语堂故居门前,感受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小小的平房和阁楼承载了许多记忆,足以让景仰的思绪奔突行走。与林语堂故居相距不到两公里,林爽文出生的土楼,“火烧楼”已经成为残桓废墟,曾经的情景在老人的叙述中若隐如现。火烧楼坍塌了,逐渐消失的还有林爽文。翻开历史的册页,林语堂和林爽文在字里行间出现,丰富的林语堂和简单的林爽文,以不同的身姿昭示世人,也许,只有文字是不朽的,文化的林语堂和武夫林爽文最后的结局在一开始就已经决定。但无论如何,林语堂和林爽文都是平和坂仔的骄傲。